無論同意其政見與否,與「1619計劃」(1619 Project)策劃人鍾絲(Nikole Hannah-Jones)相比,左翼史學家侯活.辛(Howard Zinn)乃自成一家之言的大師,與犯下基本功謬誤之「精神上的徒孫」,不可同日而語。
吾人的「老本行」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碰巧辛氏也經歷這件現代史中的大事,形塑其政見及史觀。由此角度入手,可知辛氏局限之餘,更可推敲出當下美國的民心所向,從而得出令人不安之結論。
在辛氏的官方網站,他指出:「不容否認,(二次大戰)有其核心道德基礎,但它使美國人把往後的對外戰爭也以同樣的道德光環看待,所有的敵人也變成希特拉矣。」(I would not deny that [WWII] had a certain moral core, but that made it easier for Americans to treat all subsequent wars with a kind of glow, every enemy becomes Hitler.)
從二次戰後至今時今日,辛氏這番話有一定道理 - 所有美國對外開戰之對象,都或多或少被官方以至主流媒體妖魔化。但反過來說,被美國「睇中」的敵人,亦或多或少有其可恨之處,只不過是程度有異,以至站在美國一方的盟友也好不得到那裡去,甚至更糟。例如當下沙地阿拉伯的神權統治比伊朗的版本還要嚴苛。美國公眾對人權外交的理想與現實政治之反差,及至「你這個法西斯」這頂帽子重覆運用,顯得愈來愈不耐煩。一旦對外戰爭失利,厭戰情緒自然火上加油。
美國民眾對外干預之道德倦怠
而在《合眾國人民的歷史》(A People’s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80年出版)一書中,辛氏寫到:「(納粹)德國 …… 把極權主義、種族主義、軍國主義以及侵略戰爭發展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然而,進行這場戰爭的各國政府(英國、美國和蘇聯的政府),真的與 ……(其敵國)…… 有甚麼重大差別?其勝利真的能夠對世界上的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極權主義、軍國主義給予沉重打擊嗎?」同時,辛氏又在書中列舉了不少在當時全國上下同仇敵愾「主旋律」,包括厭戰與反戰之雜音,以至具體的抵制行動。
上述的世界觀,可謂站在道德高地之巔峰。可是,按照辛氏的祟高標準推演,美國恐怕要達致絕對平等的鳥托邦,才有對外弔民伐罪的道義基礎。不論二戰期間,乃以今日,按照這個標準,恐怕歐亞非大陸的「世界島」早已陷入專制極權之手,美國只能選擇打本土防衛戰與否矣。
其實華夏文明也曾探究類似的國際關係義理問題。《孟子.盡心下》有云:「《春秋》無義戰。彼善於此,則有之矣。」可以如此略作意譯:「在孔子筆下的《春秋》,已經再沒有(如武王伐紂的)正義之戰,但仍有相對較為正義的一方。」當然,孟子所指的「義」,其道德標準與當代有所出入;但與辛氏相比,則更顯成熟世故。就連辛氏的西方「行家」,也揶揄他的世界觀有如摩尼教(Manichaeism,又稱明教)般將光明與黑暗二分。
由遠古至中世紀的強權,要發動或參與戰事,不用太在意老百姓之想法,及至近代,共和及君主立憲政體興起,便以同期的時代精神 ── 民族主義 ── 作為號召。到了美國介入舊世界(Old World)之糾紛,就加上推廣「普世價值」之道德感召,自設崇高標準,則有機會被人用更高標準去評斷。今日美國民眾甚至已經產生對外用兵的道德倦怠(辛氏的著作有其助力;至於過去近廿年了無止境的反恐戰爭,卻成為其人立論之有力佐證),對於成長時受惠於美國主導國際秩序的眾讀者們,能不心寒乎?
(〈論美國歷史翻案風〉之六)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