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想談聚散

紅樓夢想談聚散


早前於熱血時報網台節目〈天佑義民〉中,為熱時八周年台慶劇「紅樓夢想」能否順利舉行,誠心以《易經》金錢卦占得「渙卦」,卦辭曰:「亨,王假有廟。」渙是渙散之意,何以言亨?《易經》卦義往往相反相成。王假有廟,神道所在,只因宗教最能聚合渙散的人心。黃洋達的《紅樓夢想》小說開首因地而聚(「大觀園」是男公關夜店,紅樓夢群芳聚會之地,眾女連環扣般出場追捧第一男公關賈寶玉),結局因人亡而散(賈寶玉被殺,花落人亡兩不知)。可以說,《紅樓夢想》雖是借殼小說,卻承繼了原著《紅樓夢》的最重要主題:聚與散。

紅樓散聚大背景是賈家盛極而衰。元妃省親,得寵天恩,建造大觀園,賈家聲勢達到頂峰,小說用了「烈火烹油」四字來形容,頗堪玩味,表面指賈家之勢如烈火烹油,盛熱炙人;然而,回看第一回中甄士隱家旁的葫蘆廟,過節炸供因「烈火烹油」而失火,將甄家大宅燒毀。可知在賈家最盛之時,曹雪芹在文字裡已埋下衰敗的伏筆。

《紅樓夢》文字特色之一,是讖語式的預言,「烈火烹油」是一例,所以有紅學研究均指出,賈家衰敗到最後極可能遭遇一場火劫,燒得精光,這才是曹雪芹筆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至於聚散主題,最具體的落實無疑是在兩大主角的性情上面,賈寶玉喜聚,林黛玉喜散。《紅樓夢》第三十一回寫到寶玉與黛玉的聚散觀。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個道理,他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冷清?既清冷則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時令人愛慕,謝時則增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故此人以為喜之時,他反以為悲。那寶玉的情性只願常聚,生怕一時散了添悲,那花只願常開,生怕一時謝了沒趣,只到筵散花謝,雖有萬種悲傷,也就無可如何了。」

寶玉聰明,豈會不知聚而後散的人間至理?但他只希望他心愛的人守著他,等他死了,所愛的人為他哭,哭出一道河流將他屍身沖走,痕跡不留世間。

寶玉死後希望化煙化灰的「瘋話」,不是對著知己黛玉說,而是對著襲人 - 這位怡紅公子最親近並照顧他起居生活以至性啟蒙的女子;且是兩番說出「瘋話」。

《紅樓夢》第十九回,襲人假意說要離開賈家,弄得寶玉悶悶不樂,襲人說要她不走也可以,除非寶玉答應她的三個條件。

寶玉忙笑道:「你說,那幾件?我都依你。好姐姐,好親姐姐!別說兩三件,就是兩三百件我也依。只求你們同看著我,守着我,等我有一日化成了飛灰,飛灰還不好,灰還有形有跡,還有知識。等我化成一股輕煙,風一吹便散了的時候,你們也管不得我,我也顧不得你們了。那時憑我去,我也憑你們愛那裡去就去了。」

《紅樓夢》三十六回,寶玉又對襲人說:「比如我此時若果有造化,該死於此時的,如今趁你們在,我就死了。再能夠你們哭我的眼淚流成大河,把我的屍首漂起來,送到那鴉雀不到的幽僻之處,隨風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為人,就是我死得時了。」

寶玉這些充滿虛無主義的奇想,不過是顯現他的心裡不希望現世離散而已。但世事往往事與願違,《紅樓夢》結局正正就是家散人亡。

《紅樓夢》到最後寶玉的結局是出家、大觀園諸芳流散,他從現實中領悟聚後必散的人間至痛,出家是他自願的選擇。這跟程高續書,寫寶玉拜別的父親賈政,被一僧一道挾著離開,不情不願,主動與被逼,兩者心態截然不同。

(圖片來源:Shizhao|CC BY SA 3.0)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6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