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神道設教

儒家的神道設教


《易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神道設教是華夏文化精粹,由於眾人對固有華夏文化認識有限,因而處處出現誤解,例如香港復興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為此陳雲曾作詳述辯解。

我既然要重新建立華夏神道來引領《五經》之教,自然就有宗教爭議。

至於我這幾年來的思索,決定要復興華夏天帝信仰的本教,也是要建立華夏的天人之教,因為佛教不能立國,不能立人倫禮樂。佛教建立小國是可以的,例如不丹、泰國、錫蘭,與世無爭的內斂小國,但佛教不能立大國,不能建立號令天下的大國或城邦。華夏一向以天帝信仰為本,兼容佛道。至於基督之教,與華夏上帝信仰相同,也可以立人倫,建大國,然而基督教的俗世教權在歐美手上、在歐美帝國主義者手上,不在華夏,故此華夏要另立國家神壇而已。這正如斯拉夫族群的國家(如俄羅斯),要另立東正教會,不能跟隨羅馬教會,否則只會得到《聖經》而失去國家。

華夏上帝本教,這是比起香港城邦論、華夏邦聯論更為重要的國本,我守得很緊。

筆者就以唐君毅先生之文章來和應,以下引文出自唐先生的〈與青年談中國文化〉,是當年中六的中國文化科所選課文,讀過的人不少,當中清楚講述儒家的天道宗教人文精神。

我們可說儒家之教,是一信天人合德之人道教、人格教或人文教。這一種宗教之儀式即表現於各種祭祀之禮中。荀子說禮之三本。一是天地,一是親,一是君師。而祭祀之禮中,即包含祭天地,祭祖宗,祭聖賢三者。今民間之神位中,有天地君親師,是即仍包括祭天地祭祖宗與祭聖賢之宗教道德意識。中國古人之視天地,即一宇宙生命或一宇宙精神。天地之涵義可通於神或上帝。然除天地外,祖宗與聖賢,皆屬於人倫世界人格世界。周禮以祖考配天。後人祭孔子,亦以孔子為德配天地。在民間之祭天地祖宗聖賢之宗教道德意識中,亦包含人德齊天,人可與天俱尊之思想。此種思想乃一重視人倫人格之精神之極致。

關於儒家的天地人倫之教,友人自身有深切的體會:

十五、二十時,正值文革最激,時見五花大綁浮於維港,先慈與鄉間至親斷了聯繫,猶其擔心先外祖母,時見她老人家言語間泛起思念之情,從此心頭冒起探索人生之念,就從胡適、魯迅、巴金、泰戈爾、笛卡兒、叔本華、三島由紀夫等名家著作之漢文本走入,驚覺老一輩堅持君臣父子,三綱五常之荒謬,然而,因困惑於孔夫子倡大同社會之念,深感矛盾非常,又覺儒學經歷幾千年,終必有其用,只是暫遭扭曲而已。

及至讀得徐復觀先生新譯孔孟之說,從其推論宋明新學斷章之義,教人一新耳目,重建筆者對儒學之信,從回憶成長過程中,體會先慈垂範的華夏傳統,見首義是敬天地,尊重宇宙遁環,保育農耕。讀書見先秦儒學教人修身、臻齊家訂取捨,純化人之動物本性,去平人類群居滋生的矛盾,人人得以各安本份,和平共處,此乃華夏文化之真諦!

試舉先慈健在時的敬天地一例,每當她上茶樓飯館,就座上茶後,首先雙手捧杯彎身靠近地面奠上一小注茶水,以示尊敬。對此舉,她從來無言傳解說,只是一直身教而已,旁邊的自覺心領神會。

友人回憶亡母的無言之教,正如孔子所言「敬如在」。敬天地由心而發,即是敬,亦即宋儒涵養須用敬之教。華夏文教淪落日久,今日能明瞭者,幾稀矣。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