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8月曾編演獨腳戲《私房浪遊人》,講一位困於斗室的人, 把房間當成旅遊景點, 提著行李箱一再重複每天的旅程。旅程背後是走不出愛人逝去的哀傷, 充滿回憶的房間,頓成留戀者的無間地獄。故事原型是法國作家Xavier de Maistre於1790年寫的一段手記:因私鬥而需軟禁四十二日,於是無奈地苦中作樂,而房間由東至西可以走三十六步。反觀《私房浪遊人》,故事中的房間則有七步 - 這就是香港的空間,狹小而熟悉。由床頭到門口至車站的步數、往返工作的行車時間、餐廳哪個座位比較清靜、超市特價貨的位置 ...... 這亦是我們意欲逃離、熱切渴望旅行的原因:過於熟識的煩厭。
未知具有奇幻的吸引力。打破生活規律、不期而遇都教人驚奇;我們透過面對未知境況作出意想不到的抉擇,才能更認識自己 - 旅行最能使人超出預期地活著。沒有工作日程,也沒有熟悉面孔,只有對下一個地點的期待,盡情享受旅途中的陌生感。然而我們都是新自由主義的奴隸,所有行程都可以量化成為因工作而出現的疲勞之休養;所有景點在Google下再沒有陌生之地,連車程與排隊時間都可預先規劃。人在異地心態卻是日常,很多人都嚮往這種背負著沉重過去的旅行,皆因不自由的安定是最佳鎮靜劑。
但這不是旅行。旅行是迷幻藥 - 聽來危險,但精神迷幻時的未知感覺最引人入勝;然而旅行是一種心態,毋須食藥,只需抱持對未知的探索即可。
「心態」二字太content farm,道家會說終極的精神境界是「遊」。如一葉輕舟遊於河上,隨遇而安,流到何處道就在何處。但人總有執念,想依自己方向走,跟水流及環境相磨,不得逍遙。要逍遙地遊,莊子給出一個方法:虛己以遊世。放下自我,變作一葉空船,浮遊於塵世;但這種精神境界層次甚高,需要修練之功夫亦甚多。說回旅行,就是勇敢地放下日常習慣,預留行程及計劃之空間予未知數 - 下一條街如何?這間店會如何?都是未知。旅行中尋找未知,而未知其實沒有目的,就如欣賞藝術品時,我們可以找尋價值,亦可無目的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與藝術品連繫。
旅行的心態就是欣賞藝術。
這種心態不必人在異地才能做到; 只要願意嘗試, 日常生活中亦是旅行。隨意走上一架巴士或走另一條較少人的路;甚至完全不改變 - 你有多久沒有認真看過路上的風景?途人的衣著可有不同?那間日日光顧的餐廳,有無你不曾發現的地方?家中沒整理過的角落藏著甚麼?我們不可能完全認識身邊一切,但當抱持遊客心態看待路邊的建築,以異鄉客的目光去審視自己的房間,在尋常生活裡「遊」,或能發現更多。例如,在面目全非的香港,我們今年會發現更多抗爭的痕跡,如強行抺去其事的街道。這種都市的創傷與陌生感,又有多少人發現?而又有幾多人能夠放下日常生活,發掘身邊的陌生感?其實,我們都活在過去、回憶甚至創傷的枷鎖下。天地雖大,但最終人都困於斗室之中,不知不覺地反鎖自己,意欲離開過去,卻無意識地一再重複。
順帶一提,劇中的行李箱之重量,剛好就是劇中主角的情人之體重。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