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敬字文化(下):世間字紙藏經同

華夏敬字文化(下):世間字紙藏經同


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凈處,自然福祿永無窮。 」

惜字亭亦稱為焚紙樓、文風塔、敬聖亭,在臺灣多稱為聖跡亭,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化寶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代文人雅士「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依史料所載,惜字塔始建於宋代,至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市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從敬字亭看傳統習俗

客家先民原居於中原,東晉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南遷,在顛沛流離的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從不忘「慎終追遠」的敬祖精神,並依舊保持著許多來自原鄉的傳統特色,像是「耕讀傳家」的優良讀書風氣。

他們之所以能養成如此的良風美俗,起因是客家原鄉時期居住環境的艱苦貧瘠;在惡劣的環境之下,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取得更佳的謀生出路,科舉考試也就成為重要途徑,「晴耕雨讀」之風於是形成。

敬字亭的由來和功能

古代人對於文字紙張的愛惜程度,是現代人所無法了解的。每個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去,待用扁擔挑著字紙竹籮筐(上面通常貼著題有「敬惜字紙」的紅紙)沿路拾字紙的老人來到,再將字紙倒在老人的竹籮筐裡,再帶到敬字亭去焚燒。

先民認為,文字是古聖賢人所發明的,所以對文字都很尊敬。只要是字、紙都不能隨便丟掉,就連在路上看到也不敢踐踏,一定會撿到字紙簍裡,然後放入敬字亭中焚化。

在台灣,客家人聚居的美濃鎮,設有四座敬字亭;其中位於下庄的一所最具歷史意義,目前已經被列為第三級古蹟。古代倉頡造字時,仰觀天象,因此前人對文字敬重如神。現今則不然,明知故犯,中共強推殘體字破壞華夏文化根本,共匪應墮阿鼻地獄,永不超生。

陳雲說道:「香港佛門為何腐敗?這不單是出家人的問題、大陸僧人的問題,而是香港在家人的問題。出家人來自在家人(Clergy are home-grown),即使是幾歲的幼童出家做僧尼,其人格基礎仍是來自在家時候的家訓,在家的惡性習氣帶入佛門,即使達摩再世也難治好。華夏的家訓來自祭天、祭祖和長輩的身教。清朝覆亡之後,祭天沒有了,村社拆散之後,祭祖很多不見了。明清小說、神仙傳奇、戲曲大戲、粵語長片不流行之後,身教的模範不見了。長輩的身教不一定是以身作則,長輩不需要一臉正經,而是活出真實而可以借鑒的人生經驗,給後輩觀摩、參考。」

天地聖親師分析

天地聖親師信仰反映華夏文化慎終追遠,返本報恩的深刻含義。

天地:人的自然之本。
聖:華夏文化之源。
親:現實血緣之根。
師:華夏文化現實傳承之人。

師也者,以傳道為先。

古時婚禮首先要拜天地 - 本源之首,比法律的承諾更有意義。

天地聖親師是華夏文化的精粹,惜中共卻完全違背,且逐一而論。

天地:毛澤東與天鬥,其樂無窮;唯物史觀,將天地信仰打為負面的唯心論。
聖:毛澤東批林批孔,破四舊。
親:爹親娘親,不及毛澤東親;文革子女鬥父母。
師:毛澤東稱讀人是臭老九。

在毛澤東全面破壞華夏文化過程裡面,「天地聖親師」精神盡毀。習近平上台之後,以毛澤東為師,一再重申「堅持馬列毛思想」,因此熱愛華夏文化必然反共。

(圖片來源:lienyuan lee|CC BY SA 3.0)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