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左右互搏簡史

歐美左右互搏簡史


十五至十七世紀間的大航海時代,催生出名為「重商主義」的資本主義雛型,主張外判官方特許海外經營權,以利與其他海上強權競爭,漸漸發展至壟斷海外貿易、擁有私人軍隊,及通過說客豢養國會議員。當中最有名的例子,要數壟斷大英帝國茶葉貿易的英國東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下稱東印度公司),其所引發「波士頓茶會事件」(Boston Tea Party)點燃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導火線。

資本主義的誕生

碰巧在《美國獨立宣言》(United States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發表的同年(即1776年),蘇格蘭經濟學家Adam Smith出版《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一書,痛批東印度公司的官商勾結,同時主張政府應少干預市場,由「無形之手」(invisible hand)引導全球自由貿易。彼時,即使在英國本土,東印度公司也招致民怨沖天,加上丟失北美十三洲的殖民地,使公司的特許經營權被剝奪。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主導了大西洋兩岸,加上工業革命來臨,西方文明迎來盛世。

然而,繁華背後亦帶來嚴重貧富懸殊。馬克思以《共產黨宣言》(《The Communist Manifesto》) 及《資本論》(《Capital》)批判,帶來不同流派的左翼思想,行動由最「和理非」的自組公社到最多人實踐的組織工運,乃至於最暴烈的無政府主義者發動之炸彈襲擊及暗殺行動;換來歐美各國政府不同程度的反應,如勞工法改革、建立初步的福利國體系,到逐步開放普選權。帝俄因意欲變革的沙皇亞歷山大三世被無政府主義者炸死,其繼任人尼古拉二世堅拒主動改革,誘發了1905至1917年間三場革命;1918年尼古拉二世慘遭滅門,蘇聯在內亂的混沌中建立。

左翼經濟之源


俄國十月革命發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後者令英法德三個歐洲強國的財政陷入困頓,而美國則一枝獨秀。惜好境不常,1929年10月華爾街大崩盤,帶來經濟大蕭條。諷刺的是,受惠於「鍍金時代」(Gilded Age,意指由於美國南北州份的民主黨在內戰期間各自站錯邊,以致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之間,恪守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的共和黨獨大;其時工商業蓬勃發展,至1873年至1893年間一黨獨大達至最高峰,因而得名。其代價是金權政治橫行,之後由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進步運動」 Progressive Era 所引發的改革與監管立法略作緩解)所打下的根基,美國國庫有巨額盈餘,時任總統胡佛(John Edgar Hoover)卻死守量入為出之公共財政信條,其一毛不拔令民怨沸騰。

結果民主黨的小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在1932年大敗胡佛,翌年入主白官,力推凱因斯經濟學(Keynesian economics)主導的「新政」。近年新自由主義者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工業總動員才是美國走出大蕭條之關鍵,卻不願承認那是一個更大規模的「軍事凱因斯主義」(即Military Keynesianism,該體系延續至冷戰,以至今天的反恐戰爭)。與凱因斯主義者不肯面對福利開銷乃來自古典經濟學的老本一樣,有欠智識之真誠。

左右合流之終結?


長期的赤字預算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末無以為繼,其時新自由主義時代來臨,十年後蘇聯走向解體,更使霸權牢不可破,原本主張凱因斯主義的左翼自由派政黨,也需改弦更張,經濟上向右轉並重奪行政主導權,至此文化左翼與經濟右翼匯合成新主流。直至2016 年脫歐公投通過,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這兩件事主要衝着全球化而來,卻因得到不少原本支持左翼政黨的工人階級倒戈而成事。

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民主黨內已有應否重返經濟左翼的爭論,時任總統奧巴馬當選後向華爾街妥協;及至2016年,希拉莉於初選勝出,顯示黨內左翼仍處下風。但2018年11月的美國國會中期選舉,大量年輕左翼勝出,相信該黨的經濟意識形態論爭將再起戰火。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4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