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儒家信仰者對普通話教授中文的意見

作為儒家信仰者對普通話教授中文的意見



最近,香港教育界悄悄地宣傳着「普教中」,筆者一直都不明白這個
三個字是甚麼意思,直至幾天前,在海量的大新聞淹蓋下,終於發現這三個字縮寫的詳細意思,就是「普通話教授中文」。筆者覺得很奇怪的,語言的目的,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去溝通。但「普教中」這個縮寫,無錯,是最簡單的縮寫,但卻背棄了語言是用來溝通這個宗旨
中文是一門語文,掌管語文教育的官員及老師,竟然可以背棄語言的功能,用這種不能溝通的文字縮寫方法,去命名政策,你叫筆者如何可以相信這個政策呢?

筆者並不反對使用何種語言教授中文,筆者擔心的是,當中文不是使用母語教授時,中華文化的傳承,會否就此斷絕這個關節上。筆者以為,中華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儒家才是正統的中華價值觀。或許近世有史學家總括幾千年中華政治史,得出,陽儒陰法雜霸王而用之,這個結論,可他結的,是政治史。筆者講的,是文化價值。政治史是事實的實然,文化價值是道德的應然。有說,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語音,是普通話的發音,所以我們作為中國人,當然要學習普通話發音。這個想法,其實是混政治於文化傳承之中。是以政治扼殺地方文
展。有說,歷代所有專制皇朝,都會編字典,定音韻,以統一語言文字,為甚麼以前的你不指責,你去指責當今中國政府。筆者有二問,一,你是默認當今中國政府是封建專制皇朝嗎?二,你了解歷代專制封建皇朝對語言發音的政治態度嗎?

儒家文化,一直以來,都是一個開放式的文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包容,是一切對人類文化,人文精神生命有益進的,均兼容並包。君不見中國未見有宗教審判?唐之滅佛,因其壟斷龐大資產及生產力,但又是治外法團體,基於經濟理由,才要廢絕佛教,並唐之滅佛,並無殺僧尼。與中古歐洲的宗教迫害,是小巫見巨巫。

歷朝專制的封建王朝,即使政治上不民主,不開放,但對於各地區的文化,是抱持包容甚至放縱的態度。何以見得?筆者欲問,華語的法定發音,定於何時?民國。為甚麼要定一個統一的發音?用來溝通各省人民也。各省人民不能溝通嗎?因為方言極多。這是一個反證,說明,中國的方言,在民國時,是並未斷絕,是百花齊放的。為甚麼可以百花齊放?因為清王朝沒有滅絕地方語音。

即使是為我中華人民詬病的、積弱的、封建的、專制的清王朝,其語言政策是:做官者,皆要學官話而己。連康熙字典的標音,都與粵音幾乎一樣。為甚麼國家、政府所修訂的字典,其標音不用國家發音標準的官話呢?因為儒家的開放思想還在。群龍無首,大家都是龍,何需有首。在文化這個關節上,儒家重視的是德性,而語言這個工具,重視的是百花齊放。歷代王朝,各地方也自修其韻書。故此中華傳統戲曲,才會一個地方一個劇系,都是用當地的傳統方言、語法去表演。我想象不到用普通話唱粵劇的恐怖。

當今中國政府,用普通話政策,殺滅各地方言,很多小數民族的語言,幾近滅絕,或已經滅絕。湘、贛、吳三語已亡。近幾年,吳語已在上海的大學設科,這代表甚麼?吳文化已死,成為被研究的對象了。這樣,吳文化所盛載的文化功積,將成歷史。元劇元曲,是吳人所創作,吳語在中華曲辭藝術上貢獻非少。吳語已經不可以再為中華文化,再貢獻任何文化藝術,何等可惜?!現在,能對抗比封建王朝更專制的語言政策底語言,就只剩下客、粵、閩三系了。客幅員廣闊,但就最鬆散,不攻自破。閩,不出福建潮汕。只有粵,是較多華人使用的語言。粵文化亦廣為全球各國所接受,點心dim sum,功夫kong fu,可見一斑。

筆者不討論認不認同政治上要有一個統一的語言,筆者重視的,是中華語言定於一尊之後,其文化活力,會就此消失。包容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如果連語言都不能包容,你叫我們下一代如何傳承傳統中華文化?

在這個文化關節上,歷史證據上,筆者認為官員、中文老師、語言學者、歷史學者,應該比筆者有更深的認識,蜘蛛俠父親說過: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站在傳承中華文化的立場上,他們應該有更有力的理據,去保持粵語教授中文,甚至倡議全國的方言教授中文這政策,復興各地文化,重新認識開放的中華文化。

在此,筆者只是後學,拙文只是一點小見解,希望各為有意傳承中華文化的大眾,可以再思考中文的教學語言。


(圖片來源:獻主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