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搏擊會》中,首領Tyler Durden有一段訓話式的宣言,一直深得筆者喜愛。
「我們是被歷史遺忘的孩童(middle children乃介乎最年長子女與最年幼子女之間, 既得不到家長重視, 亦不獲寵愛),在世間無位置、無目標。我們沒有經歷世界大戰及經濟大蕭條。我們的大戰是心靈的爭戰 ...... 我們畢生都嚴重抑鬱(與Great Depression語帶雙關)。我們被電視養大,被它說服將來會成為百萬富翁、影壇諸神或搖滾巨星,卻慢慢發現事與願違。而我們非常,非常怒不可遏」(We'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 man. No purpose or place. We have no Great War. No Great Depression. Our Great War's a spiritual war......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 We've all been raised on television to believe that one day we'd all be millionaires, and movie gods, and rock stars. But we won't. And we're slowly learning that fact. And we're very, very pissed off)
其時一位屬嬰兒潮世代的電影啟蒙導師,對此片不以為然,筆者與他爭論良久,最後只能訴諸於世代分歧。然而,超過廿年後回望,以此作為對新自由主義大獲全勝的後冷戰世界,其「盛世危言」式之批判,確是正中要害。
嬰兒潮.鍾斯.X
電影《搏擊會》1999年秋在美國上畫,年底西雅圖爆發反世貿組織示威,雖非同類抗議的初次,卻是首度被主流媒體大肆報道;加上後來的「九一一事件」,摩天大樓倒塌的畫面與片末映像不謀而合,因此《搏擊會》予人「為新世紀的巨變點火」的味道。不過,原著小說其實於1995年出版,文首的一段引文反映出X世代(Generation X)之不滿 - 這一字詞並非來自《搏擊會》,而是加拿大作家Douglas Coupland於1991年出版的首作《Generation X: Tales for an Accelerated Culture》。
有趣的是,Coupland於1961年年底出生,而《搏擊會》原作者Chuck Palahniuk則生於1962年初,屬嬰兒潮世代的水尾,在作品未成名前,算不上是人物。不過,相對邊緣的位置,以及較低的年齡差距,令二人對於後輩的世代有敏銳的觀察力,以及同理心。無巧不成話,國師陳雲也是生於1961年年底 - 順帶一提,有說上世紀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介乎嬰兒潮世代末期至X世代(1965至1980年)初期出生者,屬「鍾斯世代」(Generation Jones),他們的童年有六十年代風潮的依稀回憶,但無法獲得太多嬰兒潮世代所享有之好處;成年時則碰上七十代的滯脹不景氣(若放在香港的經濟處境就不準確)。
Coupland於首作出版後接受《波士頓環球報》訪問,當中提到寫書是為了令大家了解1960年後出生的人的想法 - 他們已經厭倦被他者定義及冠以標籤,還有在糟透的工作中被邊緣化;言談間,怒火不下於Palahniuk。後來他又試圖淡化X世代的標籤,以至推卻一切藉此行銷的建議,可見他是嚴人亦嚴已。
兩面不是人的悲哀
根據美國的世代學分析,X世代扭轉了自工業革命以來,經濟條件一代比一代改善之趨勢,故此他們點燃了對嬰兒潮世代不滿的藥引。然而,在約卅年之間,也有人把握投資機會致富。近期八十年代懷舊風大盛,X世代可謂「苦盡甘來」,成為文化大贏家(當然,影視創意產業屬「一將功成萬骨枯」)。由於下一個世代的經濟條件更惡劣、絕望,所以對X世代並無好感(註);以至在「OK, Boomer」外,衍生出另一潮語「OK, Karen」,到底所謂何事?且留待下回分解。
註:在香港恐怕更甚 - 知名的X世代不是富豪後代繼承人,就是最後一代略有星味的歌影視紅人(有些甚至是明星子女);而本地文化界中,最有名的是梁文道。他們要麼已經淡出,要麼變得招人怨恨;其餘都緊跟嬰兒潮世代登龍之道:今日是貧是富,視乎過去廿多年來在甚麼時機買股買樓。過去大半年,本港社會風風火火,家長驅逐熱血子女出家門者時有所聞。屈指一算,這批港媽港爸屬於X世代之機率,恐怕遠高於來自嬰兒潮。吾人雖為X世代一份子,明顯是港式異類,故仍引以為恥!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9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