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的寫實

《選戰》的寫實


香港電視開台都幾個月了,開台劇《選戰》已經播了十多集,網上都已經討論過這套劇集裡的人物分別地影射著不同現實香港的政界人物。民自黨主席阻撓年青一輩掌權;自黨主席為了做政務司,勾結建制派大哥振民黨;碼頭工人事件背後涉及的四大功能組別中商界的利益等等。這套《選戰》影射的,無論是政黨又好,政界人物又好,甚至香港明顯的官商勾結、種票手段、傳媒力量等等都直接地影射出來。一套成功的劇集,除了是劇情、題材之外,更重要的是讓觀眾有共鳴感。

然而,《選戰》的寫實,卻不只限於這些虛構人物如何與現實人物配對,《選戰》帶出的信息、人物之塑造更值得參考,主角尤其是重點。要知道,一套政治劇集的主角,如果要讓觀眾產生共鳴的話,主角的設計能反映出這個社會對政界的觀感及認識。葉晴(李心潔飾)是一個什麼人? 她本來是建制派振民黨前副主席韋文軒(潘燦良飾)的妻子,後來是社運團體「公平連線」的召集人,曾為碼頭工潮的工人爭取權益。葉晴一直都堅守著他已故丈夫的理念,希望能創造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她後來角逐行政長官,便是以「公平」作口號。但作為「本土派」,看到這類型的角色,自然會多「留意」幾眼。

在《選戰》裡的葉晴,多次受到不同商界人士、四大界別人士的招攬,希望以手上的選票從葉晴身上換取政治、經濟利益,當然這些利益最終會影響香港人民生利益,葉晴往往都會直接拒絕,最後當然令自己的選情一次又一次被拖垮。作為「正義化身」的葉晴,打著「公平」的旗幟,一次又一次地希望以「正直」、「正義」的思想去思考競選策略,希望以此形象感動公眾。這樣的人物,就是反映了香港人的意識形態──「公平」,但在「本土派」眼中,是左膠。

《選戰》的寫實,實則是寫出了香港人現在落後的香港政治「通識」。在他們的眼中,就是民建聯是「振民黨」,建制派、支持政府各種方案,出賣香港人也在所不惜。而最重要的,是立法會主席宋漫山竟然可以在香港假普選下,仍然能夠壓著這個「左膠」葉晴來進攻,民望一直高於葉晴,這當中是因為種種對葉晴的抹黑,而全香港人都只懂看那間「唯一」的傳媒電視台,不懂分辨真相。而葉晴呢?為何我稱她作「左膠」?大家有否想像過,如果葉晴以「公平」的口號當選了特首,面對新移民審批權等等中港關係的政策,又是否會以「公平」作為口號,繼續放寬自由行,對雙非在醫療、教育政策下以中港「公平」為前題?這些問題,普通黃絲帶沒有想過,只知她是「正義」的、「公平」的。

現今的香港政壇,已經不再是說民主建制之紛爭。雨傘革命前後,本土派迅速興起。香港的政治議題,根本不是單純「民不民主」。沒錯《選戰》的劇情裡,是對香港人的一堂重要的「政治課」,但若針對香港的政局來說,《選戰》絕對反映了香港人根本不了解香港政局問題的根源。不是向著商界傾斜,不是政府不夠民主,而是中港政治、經濟、社會矛盾,從而帶來「向紅色資本傾斜」、「政府越趨獨裁」。這一點,《選戰》除了曾經暗示過的「王主任」,至今都沒有反映過出來。而有很多香港人,以為「普選」就是「公平」,但他們從沒思考過「公平」的意義。普選實則推行的原因,就是因為要保護「本土利益」,而非因為「公平」。當然其他國家是基於「公平」而爭取民主,但在香港,「普選」背後隱藏著的真正議題,其實是「中港區隔」、「抗赤化」、「抗殖民」,而這種想法,又有幾多黃絲帶想過?筆者所認識的政治冷感香港人對香港的政治見識,從來只是以下幾點:

  • 黃毓民說「民主黨出賣香港人」出賣了甚麼?沒有考究,香港人繼續含淚票投民主黨。
  • 民建聯是「禮義廉」,支持政府嘛。恥在哪?不知道,只知蔣麗雲似元秋。
  • 佔領為了甚麼?爭取民主。爭取甚麼民主?中國民主?香港民主?民主的內容是甚麼?普選?除此之外?不知道。
  • 「有人說」黃毓民掟蕉「正癲狗」,為了甚麼而掟?沒有考究,只知道他說話「勞氣」、「串咀」。但他的說話內容是否有道理?沒有考究。

而《選戰》新人物徐錦泉因為「燒國旗」入獄,又向宋漫山奠酒,再加上議會掟蕉。如此古思堯、梁國雄、黃毓民三者混合體,是更加反映了香港人對這群「民主派」和「本土派」的極度混淆,你說民主他說民主,但大家之間根本的分歧,卻沒有很多香港人知道。

這就是香港人的政治常識。藍絲帶只顧民生不懂人權,為最低層次。黃絲帶看《選戰》很興奮,但香港政治的核心議題是甚麼?始終都在圍繞著民主黨和民建聯之間的周旋。而葉晴這個角色,就成功地將香港人內心的「左膠」思想表露出來。

《選戰》這部劇,還不能說它「寫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