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年 大吉年

甲午年 大吉年


日本聯合艦隊於黃海擊潰清朝北洋水師(浮世繪畫師小林清親、井上吉次郎繪)

過了農曆年,便是甲午年。口痕友說,120 年前的1894年爆發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大敗,所以甲午年是大凶年,對於來年的局勢,憂心忡忡。韓國輿論更認為,日中關係惡化,令周邊局勢回到像甲午戰爭前的狀況。但1894 年的大凶,是對誰的大凶?如果你是慈禧和滿洲貴族,那當然是大凶。但對清朝權貴以外的其他人來說,甲午年有什麽凶?

清帝國在甲午戰爭大敗,讓日本殖民台灣,臺灣自此走上與中國不同的歷史軌跡。台灣在日本管治下幸免於中國的戰亂,其工業、基建與文化均有長足發展,所以有不少台灣和美國學者,稱日本在台的殖民主義是「發展型殖民主義」(developmental colonialism),與傳統的「掠奪型殖民主義」有異。二戰後日本退出台灣,比日本殖民者更殘暴野蠻的中國人接管台灣,導致台灣人的怒火和對日本人的懷念。台灣人的這些情感,不少香港人應該都在《悲情城市》、《海角七號》中和重口味的閃靈的音樂中略有領會。

但不管國民黨有多爛,台灣在1949 年後的發展,終歸也延續了甲午戰爭後台灣有別於中國的歷史軌跡,令寶島免遭赤共亡。華夏的大小傳統,也得以保存於島上。

甲午戰爭後,英國開始視日本為世界強權,與之結盟以穩定東亞局勢。同時英國更看不起清帝國,最後在1898 年佔領新界,為已漸見繁華的香港維多利亞城增加一個廣大的鄉郊緩衝。用陳雲的話來講,是充實了香港的城邦格局,保證了香港的長治久安。

如果你是大清國的先進讀書人,甲午年也是一個好年。太平天國之後,滿清貴族與中國文人中的保守派,推出了洋務運動,試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煙幕掩掉政治改革的呼聲。在洋務運動期間,西式工廠蓋起來了,洋化軍艦也建造出來了。一切好像好好的,還推翻清廷幹什麽?君主立憲有需要嗎?引入西洋政治制度有何好處?

但甲午戰爭一聲炮響,日本聯合艦隊將作為洋務運動最重要成果之一的北洋艦隊打個稀巴爛。「中體西用」的保守主義,迅速崩盤;洋務運動的僞現代化,也立刻破產。徹底改造政治制度的思想,快速蔓延士大夫階層,康有為、梁啓超的君主立憲維新運動,以及後來的革命運動,才得以成長起來、付諸行動。

沒有甲午戰爭,台灣和香港可能不會脫離中國的歷史軌道,不能避過戰亂赤化之劫,無緣成為中原志士和華夏文化的避風港、保存地。沒有甲午戰爭,中國可能要在中體西用的春夢中賴床自瀆多幾十年。推翻清朝的革命,可能要困難得多,漫長得多。從這個角度看,甲午年絕對是一個打破悶局和開啓新風的吉祥之年。

2014 年,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打的一百周年,前陣子《經濟學人》大篇幅比較2014 年的世界形勢與1914 年的世界局勢,發現十分相似。報道認為現在的中國,便像當時的德國:剛崛起、覺得世界既有秩序對自己不公,越來越想強行打破既有秩序。現在的美國,則像當時的英國:對新崛起的德國有戒心,但作為一個正在沒落的國家,又無甚可為。

但這種比較,通常忽略兩個時代的重大差異:當下的美國,擁有覆蓋全球的巨大軍事力量,也是目前各大國中唯一一個一直在累積實戰經驗的國家。當今世上,難看到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有當年德國挑戰英國的力量。另外,作為崛起新力量代表的中國,其精英層在文化上極度自卑,將子女與財產都移去了美國等地。這對100 年前的德國來說,可說是不可思議。

戰爭會帶來巨大人命損失,大家都應該要盡力阻止。但現在中國的軍頭,卻是越來越喜歡跑出來說「為了國家的統一、民族的尊嚴,未來五十年內,中國必須進行六場戰爭」、「中國要打仗才能安寧」,等等等等。如果戰爭反正是不可避免的話,我們倒是應該鼓勵中共快尐打、立刻打、唔打正孬種。讓世界看看新興強國的老底、也不失為一件吉祥美事。

(原文刊於第十五期《熱血時報》,於2014年1月19日免費派發。
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