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惟13個普查地點錄得白化

本港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惟13個普查地點錄得白化


漁護署今日(12月10日)公布今年的香港珊瑚礁普查結果,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物種多樣性維持於高水平。
   
香港珊瑚礁普查2022今年6月展開,為期5個月,普查範圍廣闊,包括多個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海岸公園、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
   
各個普查地點錄得的珊瑚覆蓋範圍由8.8%至74.3%不等,有15個地點錄得超過50%的珊瑚覆蓋率,其中5個地點位於海岸公園,而橋咀洲北的珊瑚覆蓋率最高,達74.3%。
   
漁護署發言人表示,今年夏季潛水員在13個普查地點錄得珊瑚白化現象,引起關注。漁護署遂與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組成專家小組,跟進珊瑚白化情況。專家小組監察發現,隨着11月海水水溫下降,大部分曾錄得珊瑚白化地點的珊瑚已大致恢復健康。漁護署會繼續與本地珊瑚專家合作,並密切監察珊瑚的恢復進度。
  
參加普查的義務潛水隊亦在19個評估地點進行「珊瑚檢視」,透過特定的珊瑚健康監察表找出珊瑚色素的濃度,評估珊瑚的健康狀況。珊瑚的顏色越深,表示健康狀況越佳。本年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為4.06,結果與去年(4.15)相若,遠高於一般平均值(3),顯示整體珊瑚健康狀況良好。
   
普查錄得全數20個指定指標物種,最常見的為眉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而大部分地點所錄得的物種數目都很多。大部分石斑、眉魚、細鱗和笛鯛都是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包括印洲塘海岸公園及東平洲海岸公園的範圍內錄得。
   
所有普查地點均沒有破壞性捕魚作業痕跡,但在九個地點發現有棄置漁網的情況,影響程度僅屬輕微。漁護署將安排承辦商清理。
   
香港珊瑚礁普查基金1997年首次舉辦珊瑚礁普查,而漁護署自2000年起與基金攜手合作,普查工作日益獲得市民關注和支持。今年參與該項活動的義務潛水隊共有108支,潛水隊員超過800人,人數約是1997年的20倍。為表揚他們的貢獻,漁護署向參與隊伍和科學家頒發紀念品及證書。
  
 
(政府新聞處圖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