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生代替放生

護生代替放生


春回大地,是不少市民祈福的季節,對一些人來說,放生乃其中一種心安理得的方法。他們會帶同龜、蛙、魚類等,到水邊誦經唸佛, 然後將動物放生, 希望可為自己或家人積福。早在幾十年前,放生以雀鳥為主,但經過禽流感一役後,就普遍改為放生魚類。演變至近年,龜、蛙等都成為放生的熱選;地點亦普遍選於海上或野外放生。但近年不少市民貪方便而到北角碼頭、青馬大橋等這類動物無法生存的地方放生,不單放生變成「放死」,更危害生態環境。

商業化令人忘本


近年,愈來愈多人放生,使之變得愈來愈商業化,最終演變成一盤令動物受苦受難的生意。在一連串捕獲和轉運過程中,動物會因為壓力、疾病或處理不當而死亡;同時,很多被放生的動物會於事後被捕撈作「循環再用」,轉售予其他放生者。牠們身上或帶有的病菌,更會令其他野鳥、蛙類受到感染。

胡亂放生影響大

放生不單會變成「放死」,更可能會破壞生態,早在1992年,中美洲一帶有水族愛好者放生了六條獅子魚,但因在當地水域缺乏獅子魚的天敵,讓牠們不斷繁殖,最終在短短數星期內造成當地四分之三珊瑚魚魚苗消失。另外,以香港為例,梧桐河乃放生名地,不少人會放生田雞;但一般蛙類只能於水質良好的地方生存,牠們無法適應梧桐河水質而死亡;但若能存活下來,牠們食得多又食得快,自然繁殖又快,容易成為本地青蛙之天敵。

放生改為推動護生


貓民認為,取代放生,最佳方法是「護生」 - 改吃素食、領養或照顧被遺棄動物等,或將放生之資源改投放到宣揚護生理念,杯葛為賺錢的商業化放生商家,令他們再不能以宗教、傳統為名賺錢。

事實上,放生的本義是行善、是積福,與其迷信放生,倒不如在生活上用心去克勤小物、善待動物,才是為自己、為下一代累積福報的不二法門。

在香港,無論大朋友和小朋友都生活在石屎森林,而教育制度亦鮮有談及生態保育和動物福利,令大定對自然界的認知不多,很少關心大自然生態對地球和人類的重要性。有見及此,熱血貓民致力將生態保育和動物福利的訊息與大家分享。

熱血貓民Facebook專頁:
www.facebook.com/PassionCatizen/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