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張保仔洞」相傳是清朝時期,活躍於南中國海一帶的海盜「張保仔」匿藏財寶的地方。儘管今天的洞中空無一物,亦無人能確定這裡真的曾是一座海盜寶庫,但「張保仔」藏寶的故事,畢竟能為香港這個現代都市增添些古典傳奇的色彩。除上述般無從稽考的傳說外,原來香港還擁有更為可考且未被發掘的寶藏。這個寶藏因一場早被遺忘的意外,而一直沉睡於屯門龍鼓灘對出,伶仃洋的海床上。
1941年港英政府在聖誕宣佈投降,華南珠三角地區終告被日軍全面控制。當時一艘名為「白銀丸」的日本商船,獲日本駐華軍方批出了經營權,航行往返廣州、香港、澳門和廣州灣(現廣東湛江)等地接載乘客和運輸貨物。這船不單是戰時重要的交通工具外,也是逃亡者的救生圈。香港淪陷之初,駐港華籍英國海軍馬迺光先生 [1] 便是從香港乘坐「白銀丸」至廣州灣,再經陸路逃亡至廣西的桂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後,「白銀丸」依然繼續營運。豈料13天後,「白銀丸」在離開香港前往廣州的航程上,於屯門龍鼓灘對出海面觸雷沉沒。船上800人中僅百多人獲救。由於日本剛投降不久,有說當時船上載着不少打算撤離香港的日本人和漢奸,當中包括憲查隊隊長廖永清。廖永清在淪陷時期常以「抗日分子」的罪名,誣陷並殺害了大批無辜平民。事發當日他正挾帶搜刮而來的8噸黃金走上這條不歸之路,與船隻一同沉睡在伶仃洋中。這是香港史上最嚴重的海難之一,但記述事件的資料卻十分之少。
「白銀丸」至今仍沉睡海中。多年前一名擁有斐濟血統的袁姓香港人,曾自製一艘小型潛艇「袁號」打算對「白銀丸」進行勘測,但由於地界問題最終擱置了計劃。1956、1961年曾兩次進行了較有規模的蛙人勘測工作,並成功發現了沉船位置。但離奇的是兩次搜索皆無故中止。今日龍鼓灘一帶被認為是香港其中一處猛鬼地。這是否與那600多名海難冤魂有關?冀盼日後的靈異研究工作能為我們找出答案吧。
[1] 馬迺光先生在香港淪陷時期,任香港英軍服務團的特務0071,詳細事跡可收看《奇奧研究社》073「抗日特務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