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助市民看電影不如直接派錢

資助市民看電影不如直接派錢


傳媒報道有傳電影發展局正計畫和國際電影節協會合作推出優惠門票,以低廉價錢吸引新一代返回戲院,預計每張門票低於四十五元。「政府消息人士表示,有關措施並不涉及任何灌輸意識形態意圖,純粹期望學生和年輕人可以感受進入戲院看戲的獨特體會,燃起他們對電影的熱情,『巨大銀幕、優質音響,一群親友一同觀看,甚至一邊進食汽水爆谷,這些都非獨對電腦手機可以相比,就算是同一套電影,整體經驗都不一樣。』」

一聽到,不禁爆一句,「唔係咁搞笑呀嘛?」

馬逢國(電影發展局主席)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負責通訊及科技範疇的會擔任電影發展局副主席)這些人是不是從不上戲院?

門票貴,不是因為電影業難做,而是因為香港通脹驚人,戲院都有租金和燈油火蠟的考慮。

即使電影門票愈來愈貴,今天的戲院生意其實仍然好得很。如果大家有戲院購票經驗,就知道工餘時間和假期,在一家地理位置佳的戲院要坐好座位,最好還是預先購買門票。座上客不乏學生和年輕人。賣得不好的場次,通常都是戲院位置、場次日子時間、電影口啤的因素所致。以上俱佳的話,螢幕前第一、二行,要「頭岳岳」都有人坐。

近年各式電影上畫此起彼落,極速落畫,基本上上畫兩星期已經有可能找不到合適場次去看電影。去到戲院,特別是周末,往往早到都只能在門外等,因為場次緊湊,每場中間只有15分鐘清潔。才剛坐進去,就關燈開始播放片頭了。想像十年前那樣,悠閒地早10分鐘去坐著與朋友聊天等開場,是不可能的。戲院門庭若市,推優惠票價,那到底有甚麼需要呢?

另外,報道指這個政策可能是與國際電影節協會合作,即是說優惠不限港產片?那這是為了興旺國際電影業還是本土電影業?而且,香港國際電影節的電影有些冷門一點的,場次不多,門票遲一點都買不到。推優惠是要怎麼樣?本來都會賣清光的門票賣得快些以製造供不應求的假象?

雖然筆者只是一個無知的小市民,本來正是有文章所講,「連新聞都唔睇」的香港人,但如果要我去決定怎樣支持一個行業的發展,怎樣快思慢想都不會想到推出優惠門票這個方案。

官式政策有很多,不管成效如何,都比推出優惠門票正常。例如以下官樣文章的方案,即使不好,但至少是聽上去,市民最多覺得是行貨,卻不會爆笑:

1. 電影發展局可以成立各式各樣專題基金資助製片人製作史詩式大片(又收計劃書,製造大量文職就業機會去管理該基金行政運作);

2. 電影發展局又可以問政府拿錢去發展各式電影相關的推廣活動、座談會、展覽(吸水計劃,振興經濟);

3. 政府可以資助電影發展局尋找適合地點設立電影城和片場(大白象工程,又是振興建造業);

4. 政府可以以廉價租金提供場地給片商製片和拍片,就像給藝術家做工作室那種做法;

5. 政府可以叫康文署配合提供公共場地予拍攝用途(正如有製片人受訪說,不趕已經幫大忙);

6. 政府又可以資助大學增加電影業相關課程學位(推動教育事業,多長遠的方案);

7. 政府又可以重金邀請海外片商和業界專才到港交流技術和製作(提升本地製片水平至國際級,又有面子);

8. 電影發展局還可以獨立再設立一些獎項(幫手分餅,做大個餅,如此類推)……

重申,以上隨意吹水的方案很多都無用,甚至不可行,拿出來會教業界和市民罵個翻天,但至少聽上去,是不是比優惠門票正常多了呢?

為甚麼推出優惠門票不正常?因為電影業,不是票房而已。

興旺電影業的第一個可能出台的計劃,是優惠門票,等於把電影業與票房劃上等號,差不多是單以進戲院人次來考慮怎樣促進電影業。但不是這樣子的,好電影帶來好票房,但好票房不等於出了好電影。

電影是集娛樂和藝術於一身的行業。電影是有聲有畫的故事,當中可以帶來歡笑娛樂,也可以帶來深刻反思。電影行業的興旺,在乎電影的質素。只要電影是有質素的,大家就會進戲院或者買DVD,票房自然會好。

曾經在亞洲風靡一時的港產片,沒落是因為不好看,而不是因為門票貴。今天香港人不是不進戲院,而是港產片被強國合作形式影響,風格故事都不合香港人口味。香港人會進戲院,也願意以正價門票欣賞荷里活製作。推優惠門票,你推得幾多?有些人可能因為貪小便宜去看一兩齣港產片,但香港人的時間寶貴,太差的電影,門票便宜都不會有人去看。而且只因為門票便宜才有人去看的電影,好極有限,DVD 銷情豈會好?又豈會有海外市場?周邊商品又豈會大賣?

與其推出這種搞笑政策,不如還富於民。與其資助大家看電影,直接把錢交還給我們吧!雖然派錢不是一個好的政策,但一個壞蛋加低能的政府,大家應該希望你派錢多於任你推出各項大花筒政策,有破壞無建設之餘,還要丟香港人架,笑大人個口。

近年政府每次都會借「消息人士」之名放風,所以這個傳聞,可能又是真的,即使如此,筆者仍希望這個傳聞是假的,希望政府不至於如此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