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資料館推回顧展覽 探索香港都市背景作品與文學互動

電影資料館推回顧展覽 探索香港都市背景作品與文學互動


康文署香港電影資料館將於今年11月29日至明年5月4日,在資料館展覽廳舉行「影像抒寫——香港電影與都市文學」展覽,以多元方式結合電影選段、口述歷史、照片和介紹電影作品從文字轉化成影像過程的影片,探索二十世紀中葉至千禧年間以香港都市為背景的電影與文學的互動脈絡。
 
電影的創作不離劇本先行,亦往往受文學啓發。本地導演和編劇喜歡向小說或舞台劇求取靈感,將其化成充滿本地氣息的動人電影。不少小說家與劇作家亦活躍於影圈,將自己或別人的作品改編後搬上銀幕,或與導演合作編寫全新的故事和劇本。影人與文人跨界合作的雙向啓發和互動,是香港電影文化一個重要特色。
 
是次展覽分為四個展區,追溯從1930年代至千禧年間,與香港都市文學相關的電影作品,藉此展示香港的電影與文學悠久而緊密的關係,同時反映數十年來本地生活面貌的變遷。

第一個展區「足跡」透過早期文人和影人的照片,以及相關電影劇照等,讓觀眾認識香港電影與文學互動融合、互相啓發的歷程。

 
第二個展區「歲月如歌放映室」將放映兩個節目的影片,包括《節目一:作家與電影》,以電影選段展示多位作家和編劇的代表作,例如侶倫親自改編其小說《黑麗拉》的《蓬門碧玉》(1942),以及由秦亦孚原著、張愛玲編劇的《南北一家親》(1962)等。《節目二:詞人與歌》精選一連串令人回味的電影插曲,細味填詞人如何將電影故事融會於歌詞中,讓電影更添韻味。選曲包括電影《桃李爭春》(1962)中,由易文作詞、姚敏作曲和李湄主唱的插曲《賣餛飩》,以及電影《玫瑰的故事》(1986)中,由鄭國江作詞、林敏怡作曲和甄妮主唱的《最後的玫瑰》等。
 
第三個展區「從文字到影像」,以電影作品為實例,包括《華燈初上》(1961)、《蒙妮坦日記》(1968)等,展示電影人如何從文字中提取養分,將故事化作劇本,再用影像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作品。
 
壓軸的第四個展區「口述歷史:編劇作法」,匯聚多位不同年代編劇的珍貴訪問,包括來自好幾位傳奇人物如身兼填詞人的陳蝶衣和廣播奇才李我早年講述創作心得的片段,較近期的訪問亦有集小說家、詞人、編導於一身的李敏,以及以筆名「Mr. Pizza」創作網絡小說而晉身為新一代編劇的江皓昕等。
 
為配合展覽,資料館將於今年12月1日至明年2月23日舉辦「舞文弄影——香港電影與文學」放映節目,精選17部從文學著作改編或從中汲取靈感的香港電影於資料館電影院放映,展示電影藝術與文學創作互相交融。
  
展覽為香港博物館節2024節目之一,免費入場。

(政府新聞處圖片)


作者
全球化計劃NEW

熱血時報全球化計劃

過去數年,熱血時報致力透過新聞報道和評論文章向大眾傳訊。為把真確資訊傳予更多讀者,現時各位讀者可通過課金系統,以金錢支持個別報道或文章。

每週獲得最多課金支持的3篇文章將會翻譯為英文,以讓英文讀者可從熱血時報取得資訊。其他未入三甲的文章將滾存至下週結算。如讀者希望你欣賞的文章可讓更多人閱讀,歡迎課金支持,同時編輯和作者亦可借此計劃得到大家的實質支持,有助我們進一步提升傳訊質素。

※ 熱血時報將抽取其中30%作行政及製作費用
※ 翻譯不適用於小說類作品,但仍然可以支持你喜歡的作者!
課金金額(HK$)
  • 100
  • 250
  • 500
  • 1000
  • 2500
  • 其他
下限為HK$1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