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時光飛逝十八載,這句話言猶在耳。
香港旗幟在多個國際競技場上飄揚,力久而不衰。九七肇始,滑浪風帆運動李麗珊於奧林匹克運動會勇奪首面金牌;零六年多哈亞洲運動會,王晨、葉姵延包辦羽毛球單打項目金銀牌;零四年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多位運動員(包括男子100及2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蘇樺偉)為港奪得隹績;零九年東亞運,香港位列獎牌榜第四名,為歷屆之冠。昨晚,香港足球代表隊在一片紅海中不負眾望,再創傳奇。這一切一切,說明了香港體育活動,絕對有觀賞價值。
運動員的付出得到肯定,固然令人鼓舞。但其付出汗水和時間,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香港的「精英體育項目」,根據每年該項運動的成績,決定其所獲分配的資源,除了游泳、單車、滑浪風帆、乒乓球和羽毛球等「傳統」項目外,其餘運動資源分配其實並不均稱;而一般的運動資助和體院津貼(多則上萬,少則數百),根本不足以維持運動員的生計。本港運動員默默耕耘,理應得到一個公平和合理的待遇。
近年,本港的體育事業漸被看重。政府官員多次在公開場合,亦肯定香港運動員的貢獻。可惜,本港運動員仍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訓練設施嚴重不足」、「機票錢自己出」、「冇軍醫」、「上面叫我收聲」等等的負面評價屢見不鮮,令運動員一再失望。施政報告中的「鼓勵體育運動發展」亦形同虛設。難道,香港只有「搵到錢」才能被重視?
成功非必然,香港運動員用汗水與青春為香港貢獻。「香港唔係弱隊!」我們為他們喝采,因為我們同為香港一份子。香港人、香港政府,絕對欠運動員一個公平的薪酬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