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以為,只有初出茅廬的,才會在職場胡里胡塗,原來就算去到中高層,呆笨的比率仍高。在此一系列,會由求職講到每日職場上不少人忽略的議題,在此拋磚引玉,多加交流,總好過睇XX資源顧問老屈年輕人文章好。
第一篇,講公司文化。
很多人求職時,只著重職銜及人工,那是無可口非的,畢竟最直接影響,但多少人獲得聘書後歡天喜地,開工後頭三個月卻叫苦連天。上司同事問題多多是正路的,不同背景、處事方式、情緒都影響合作關係。然而更重要的一環在於公司本身的理念、流程,這是不少人去到新環境不適應原因。
求職時,公司網頁「關於我們」、「企業文化」、「Mission and Vision」等多事易於忽略的版面,一來與面試考核無關,二來多半假大空,Bullshit 水份太重,大家都會忽略;面試時雙方亦未必有談及,到正式上班時有人大感中伏。所謂的伏,可能小至成班人食飯定帶飯、平日談論話題,到工作方式,包括溝通方法、幾準時上下班、電郵語言語氣回覆速度包括甚麼人等。
每個行業、工種、職級處事方式都有所不同,而公司文化對不同層面也有特別影響,除非內行人,進入著名公,或有朋友在該公司任職,否則要窺探一間公司文化,去衡量是否合適有點難度。其中一個參考方法就看公司背景,管理哲學和地區有關,看名字、網頁或搜尋器不難推敲。聽過街頭智慧這樣說:中資的好聽叫有人情味,實在的是關係及年資較重要;美資宏願大,開放直接但也吹水過大;如果德國公司算重一板一眼規矩,日本公司更是極致:遲到一分鐘也撰寫報告解釋,程序及文件至上;本地公司則急趕快靚正是常識吧?
除了資金或管理層這由上而下來源,當然要看同事是哪裡人,由於大部份本港打工仔同事都是本地人(近幾年好多行業都配合殖民計劃專請中國人,這是後話),故快手快腳客戶至上藍本冇有錯,人與人之間在狹窄地方朝夕相對,政治八卦就難免。至於公司有否生氣,會否多八婆怪叔,外邊人要觀察,就只可靠 一)見工時出入或在接待處感受,若會議室在辦公室內,則靠那幾(十)步去𥄫公司大小、裝潢、人腳(尤其是他們工作時的精神面貌、有否交流); 二)與面試官交流,人事部同事多半掩飾得好,難以看出端倪,但可以透過問「公司背景/發展路向」之類問題了解,或與主管交談時,問小組架構、對同事期望/分工等揣摩,直接問可以嗎?夠膽的話可以一試,跑慣江湖及開明的面試官會欣賞的,但更多的是無料在上者覺得問題奇怪;三)當然在社交媒體中起底,在Facebook/Linkedin找尋公司及同事版面,看有沒有簡介、周年活動相集、員工分享甚麼去探過究竟。
當然每公司本地化後、每個部門及每個時期,同事及管理層之間化學作用改變,都會影響公司文化,處事及人事之間也有變化,希望上面幾個方法能幫大家看個大概。傳統睇招聘廣告可以知道公司文化?好彩的還可以,但現今千篇一律、過度美化的招聘簡介,參考價值越來越低,這令求職招聘更見困難,有工請不到人,有人找不到工。
有關招聘簡介問題,及Linkedin、見工面試等問題,下回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