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個爆出的網絡現象(即所謂的Internet
meme),是所謂的「佛教流行樂」,高登仔將佛理、學和與跟神佛有關的故事,譜上流行樂,問你死未?當然,歌曲原屬惡搞,同弘揚佛法無關,某些歌詞更有犯戒之嫌(如《活佛Viva》);不過,它們之所以流行,除了無厘頭,有一點值得深思。
是人性。
流行樂本身,就有討好聽眾的基因。柔和的Ballad、輕快的rock n’ pop、刺激性強的dance
pop,或甚最公式的pop,旋律本身都容易入耳。無他,這批原曲在創作期間已旨意打入流行榜,市場受落是首要考慮。再說,因為要打入市場,作曲的大多是懂得商業操作的專業創作人,知道主流喜歡甚麼,需要甚麼,幾時上副歌,幾時要三連音,四拍和三拍的分別等等。
但若問到︰「真正導人向善的佛教流行樂和基督流行樂,也一樣可以有市場導向,為何不及《活佛Viva》入耳?」那我們就必須研究其歌詞。
就基督教流行樂為例,數量多得可怕,但記得起的,可能只有Sammi的《信者得愛》。嚴格來說,Sammi那部分,是作詞人的觀察,給唱出後,變成歌者道出的故事;而這個故事,亦不是訴說靈性的經驗;我們平日聽的詩歌,或其他宗教流行樂,不是訴說聖經故事,或是不信者不明白的靈性經驗包裝,相比起來,就顯得欠缺共鳴,難以產生人性化的「效果」。
容我拿《Buddha California》為例︰
手中握緊大藏經 妖魔請借借
心清似那鏡般 出走千荒百野
找出心中那困擾 回頭才方知錯對
任它跟風沙去憂傷遠走 大藏經於我手
取西經確冇得頂 悟空總不會赦
而沙僧生性幫我手 執好尐 袈裟兼生火擔遮
係隻豬西冇野好成日攪屎舞棍 咸濕縮骨兼夾超細膽
總算好心地
其實是《西遊記》,但用上唐僧對取西經一事的主觀角度去陳述。當中有艱難的道路、性格迴異的徒弟仔,對西經的想法告信念,以及路上遇到的險阻等,由僧人的一把滄桑的聲線,忽然有種中層打工仔的味道來。你未必想看《西遊記》,但肯定有興趣聽下呢位朋友吐下苦水。
再說《香繼續燒》(改自《風繼續吹》)︰
我看見世間的惡 我看見金身醒覺
光照了俗世 唯求依皈
經書中會有靠倚
讓香繼續燒 阿彌陀佛
釋法極快樂 不願流浪孽網中
同樣屬僧侶的主觀思考,同樣出自他眼中的觀察。或者用了極度庸俗的情歌方式表達,可是正因為它的「俗」,加上流行旋律下的錯摸,擦出奇異的化學效果,可一不可再。
主觀的感受,動容的感覺,往往是宗教流行樂創作人的盲點。作曲這回事,非單單把詞填滿曲,或寫一首好的旋律便可。要是一首歌離地到連自己聽到也覺得難堪的時候,又怎能達到傳播的效果呢?
一眾想借流行文化傳揚宗教的傳教士,不如先聽《活佛Viva》帶給你「感同身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