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後餘生—香港風俗錄存》讀後感

《劫後餘生—香港風俗錄存》讀後感


 

提起陳雲(國師)的著作,首先想起必然是一石激起千重浪的《香港城邦論》及其後一系列的政治論述著作。其次,就是以《中文解毒》為首的一系列教大家學好中文,寫好中文的中國語文作品。其實陳雲是德國哥廷根大學民俗學博士,其餘著作及報章專欄內容多數以香港風俗、香港文化為主。(註) 可見陳雲在民俗上的論述不下於政治、中國語文,以產出來說甚至有過之。

其中,《劫後餘生——香港風俗錄存》的成書正值陳雲在各主流媒體、報章的地盤被逐步封殺之時,故結集《信報》、《明報》、《蘋果日報》、《新報》及《am730》專欄稿,加上香港電台節目《女人King》的文字稿而成書。第一部《女人恩物》主要來自10集《女人King》節目,大家有興趣可以在港台網上重溫,主持是永遠的A餐謝安琪。

說起嬰兒揹帶,陳雲:「一塊四方布,每隻角有條長布帶,就是傳統的嬰兒揹帶,現代人少用嬰兒揹帶,多用嬰兒車,看似是生活上的進步,但親子之間的身體接觸機會又少了。我們已常提倡親子接觸,多點擁抱,嬰兒揹帶也是時候大派用場。」陳雲會從嬰兒的視野及與母親的接觸程度去看揹帶與嬰兒車的親子教育對嬰兒的影響。筆者幼年時(60年代),香港大部分父母為口奔馳,要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也是用這種背式孭帶。到筆者女兒出生時(2002),太太可以全職帶孩子,其時流行前揹式孭帶。孩子與母親天親近,既方便餵哺母乳,睡覺時枕在媽媽乳房上,羨煞為父。醒來時反過來坐著,視線只比媽媽低幾吋,視野比坐嬰兒車勝上數籌。

其餘篇章由衣車、雞毛掃、絨裡手套等家庭主婦常用之物,到避孕丸、高跟鞋、鑽石戒指、香水、朱古力等女人恩物,無不考據其源流典故,追溯其文化底蘊,剖析其象徵意義。想不到「國師」對「女人嘢」也如此瞭如指掌!



陳雲又點出香港的士小巴等交通工具的歷史發展、行業生態,評論其牌照制度的困局,分享搭乘經驗及趣聞。原來小巴最初是九座位的「白牌車」,十四座的出現與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有息息相關,及後又發展成十六座及十九座。讀者透過文字可以體驗到素有「飛棺材」之稱的深宵亡命小巴是如何驚心動魄,如同親歷。大家以為紅Van與綠Van的分別就是有否固定路線,或是否可以用八達通嗎?其實,底裡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自僱而後者屬受薪,以致司機在心態上,表現於駕駛風格上。紅Van司機某程度上更像的士,而綠Van則是提供短程接駁服務的「小型巴士」。

《練武功》及《尚武精神》兩篇除了讓讀者了解香港武術界及武俠小說的發展歷程外,更發現國師文人學者的形象外勇武的一面。

筆者與陳雲結緣於《中文解毒》的出版,以一本教中國語文的書橫掃各大書店暢銷書排行榜,實為異數。可能當中不少讀者是教中國語文的老師,其後很多中學邀請陳雲到校演講。筆者有幸安排講座及陪同到校協助。有一次,在某校講座中,陳雲興之所至「露兩手」,引來舉座嘩然。別看陳雲一派學者風範,底裡其實是練家子,且所學甚博,《練武功》文中也有其少年時代自述習武經歷,也反映當年武館林立,武風甚盛。

紅白藍袋可說是饒富香港特色的產品,質地堅韌耐磨,又防水,車上拉鍊手挽,搬運時方便得多,用後可以折疊壓平,便於收藏。紅白藍布當初用來遮蓋建築物外牆,後來變成我們日常搬遷運貨貯存雜物的恩物,千禧年後經設計師又一山人之手,搖身一變成為集創意設計於一身的潮流產品。紅白藍袋最能代表上世紀香港人,堅毅不拔的精神,實用主義又靈活變通且能屈能伸。可惜這樣優質的產品已隨香港工業時代的結束而日漸被淘汰。

本書名為《劫後餘生》誠如陳雲在序言中所說:「舊人舊事,故士風物,隨香港主權移交,被港共政權洗劫,逐漸隱沒難辨。」故著書作記錄供讀者懷緬,流傳後世。

 

註:除了2003年青文出版的《故我猶在》外,有關香港風俗作品主要由花千樹出版社出版,包括:


《我思故我在—香港的風俗與文化》(2005)

《舊時風光—香港往事回味》(2006)

《新不如舊—香港舊事返照》(2006)

《農心匠意—香港城鄉風俗憶舊》(2008)

《童年往事—香港山村舊俗》(2008)

《難忘香港食與色—城鄉風俗雜憶》(2009)

《旺角街頭種高粱—香港風俗拾零》(2011)

《筲箕灣,大家想住嘅地方》(2013)

《劫後餘生—香港風俗錄存》(2014)

《深水埗,大家捱出頭的地方》(2015)

《灣仔,小康興家的地方》(2016)

《元朗,懷鄉戀土的地方》(2017)


文化政策方面:

《香港有文化—香港的文化政策(上卷)》(2008)

《文化在香港—香港的文化政策(中卷)》(2017)


圖: 著名插畫家Angryangry提供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