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軟性政治

香港的軟性政治


主權移交十年前後,有四次重要社會動員 - 反高鐵撥款、五區公投、票債票償、反國民教育。此四次動員,跟過往的大遊行有所不同。

先講政治領袖。零三七一以來的大遊行盡得泛民媒體推動,由職業社運團體與政黨結成的聯盟主辦,即是民間人權陣線(簡稱民陣)。泛民在遊行得到大筆損獻,會有知名度及選票支持;因此七一和元旦大遊行乃泛民政黨的重要助力。

再說行動性質。遊行並非以目標為本 - 不成功不罷休;而是表達訴求,遊行後準時散去,大多數沒有升級懸念,政治目的也不必然達到。

也講一下動員的說詞。大遊行用的乃港式民主說詞,即:用選票踢走無能官員之類。要驗證這句話就要靠政治丑角,例如零三七一有「孽瘤」、「老懵董」。如前所述,這種港式民主說詞過份粗糙,一拿走政治丑角,搞搞政治公關,抗爭就會被消解。董去曾來,其時傳媒塑造了曾蔭權精明、幹練的形象,但實情是他任內停建公屋居屋、推動領匯上市,全面向地產財閥投降;就是沒有出現全港層面的運動。而曾蔭權上台期間,政治公關開始流行。港式民主說詞是用沙堆疊起來的獅子山,要在上面千辛萬苦地掛上那條黃色直幡,自然一塌糊塗。

五區公投和後來的票債票償,以及反高鐵與反國民教育,在政治領袖、行動性質方面,跟大遊行大有不同。就行動性質而言,反高鐵和反國民教育都是回應突發議題,並以廣場集會聚眾,要求政府撤回方案或議會投反對票,停止惡政實行。政治領袖方面,新晉團體、社運新星得到傳媒青睞,他們與政黨保持若即若離的有限度合作。高鐵,公民黨和民主黨投票支持前期研究撥款;國民教育,泛民主派只要求政府小修小補。高鐵和國民教育苦主被泛民出賣,卻無人代表;政治新星,承勢冒起。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其動員說詞。跟大遊行相較,反高鐵出現了範式轉移,影響香港政治發展,將政治故事化。高鐵集合了一國兩制、公帑外流、土地規劃、新界水土、居民權益等複合議題。

跨境高鐵,議題複合,傳訊困難,但形勢依舊 - 由第三權的議會和第四權的傳媒,上下其手,操弄民情。泛民主派支持高鐵前期撥款;媒體則開盡火力,如當時號稱「公信第一」的《明報》,其總編輯張健波先生登上大陸高鐵,並在車上小桌放一杯水,指其行車平穩得水也沒濺出。

傳訊既是困難,反高鐵的形勢就是菜園村村民,成了整個政治傳訊的故事主角。親政府的傳媒指他們貪得無厭、要求大額賠償,另一方面又報導其農作物只得賤價賠償、報導他們遭到清拆的可憐,同時報導農村的簡樸、半工半農的生活,勾起了青年和時麾中產階級的鄉土想像和同理心。

人需要故事。從前,社會運動中出現的是丑角,或是廣受大眾接受的政治明星 - 上世紀八十年代是司徒華,九十年代有李柱銘;千禧年呢,乃仍在當官的陳方安生。

然而明星難覓。踏入千禧年約十年,丑角太多太膩了;明星,卻是青黃不接。再來就是引人憐惜的小人物出現 - 這個轉變,由反高鐵開始。

由反高鐵再到反國民教育,乃軟性政治(softpolitics)的開始。拙作《皇天擊殺榜》曾寫到軟性政治:「軟性政治推廣故事主角,標榜他的弱勢,挑動大眾同理心,作動員手段。強與弱,雞蛋與高牆,低姿態與惡形惡相,就是軟性政治的全部,並取代政治論述,取代公共,然後慢慢取代政治倫理,取代責任,取代策略。軟性政治,是去政治,侵蝕公共。」

可怖的是,政治明星又好,軟性政治又好,一直玩家家酒,趕絕正式和嚴謹的政治論述。來到今日,香港陷入國際衝突之中,這些明星和軟性政治的濫情,完全失語,變得不合時宜。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64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讀者回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