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進民主 --- 走出溫和民主派的好逸惡勞

基進民主 --- 走出溫和民主派的好逸惡勞

2013年的元旦遊行,看見進步民主派和溫和民主派已明顯分道揚鑣,接近各不相容。由社民連8年前的崛起,大家都認為各黨派爭取民主,只是路線和手法的相異而已,但理念上都是一致的。然而,只要稍有留意香港政治和社運的,看見今天各民主勢力的分裂,一方被指罵助共維穩;一方被戲謔不如上井崗山拾起槍枝打遊擊,應該難以認同只是爭取民主的手法、行為上的不同。

本文就撇開是非恩怨、愛恨交纏,嘗試以政治理論來歸納,他們從意識形態上,對爭取民主的根本性分野:溫和民主派的審議式民主,和進步民主派的基進式民主。

「審議式民主」與香港溫和民主派

根據J. Rawls及J. Harbermas所說,透過理性溝通,衝突便能達致完滿解決,這亦即是「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的基本。「審議式民主」又被稱為議會民主、投票民主或妥協民主。此理論主張多元主義,認為人民可有中立的公共領域,透過對話、協商、討論、思辨或競爭,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同時亦能從中達致全體人民的共識,提升決策質素。

香港的溫和民主派所走的是「審議式民主」路線,強調爭取議會內的議席,希望以較多的立法會票數來達成他們的政治主張(但這明顯是不可能的)。他們不斷透過對話,例如走入中聯辦與共產黨談判、妥協,來達致走向普選的共識,他們基本上是認同現時建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而他們動員數以萬計市民,參與遊行示威,都只以向政府「告知」為目標,希望當權者得悉市民的訴求,從而改變施政方針。

經歷這種方式十多廿年,有市民不禁會問:我們與其上街與政府對話,何不寄郵柬?或政府不聽從民意,又如何?

議會式民主未能完全彰顯公義
從政治理論出發,有學者提出「審議式民主」的漏洞,就如歐美台灣,今日的議會式民主政治都相繼走向瓶頸 -- 困境是民意不能在民主選舉中反映,民主選舉、國會都走向去政治化,或被財團及既得利益者所操控,弱勢的聲音沒被尊重及彰顯,經濟成了國家和世界運作的唯一結構,政民的公共對話被消亡,成了假溝通、假諮詢。

除此之外,「審議式民主」亦忽略了人民的「異質性」的問題,議會制度只強調多數的權利,令弱勢一直受壓迫,例如議會總難以維護少數族群或傷殘人士,因為他們的代議士總不會是多數,政黨在轉化成選舉機器後,更不會多瞄他們多一眼,致使這些弱勢,永遠不能從議會民主中獲益。

以香港為例,梁耀忠每年為傷殘人士爭取交通優惠,屢戰屢敗,就可見只管投票的議會民主對弱勢的忽視。而由於香港立法會的功能組別及分組點票制度更加畸形,令利益更偏向商界,所以香港的政治環境是,不止是少數族裔、傷殘人士、單親家庭、新移民是弱勢,其實一般市民都是永遠受財閥迫害,永遠沒有出路。

「基進民主」塑造政治的敵我關係
Ernesto Laclau 及 Chantal Mouffe 於1985年提出「基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理論,旨在以尊重多元社會的前提下,以衝突和抗爭的形式,向當權者對抗,改變根本上的不公義制度。與「審議式民主」不同,「基進民主」沒有迴避政治的本質,就是「衝突」和「敵我關係」。

「Radical」一字,本身含有「根本性」(root)的意味,意即「從人的群體根本出發,認為民主超出政治體制,更超出生活方式,而是政治的構成(蔡英文,2003)。」再以香港立法會為例,政府可強推議案而不作諮詢,或行禮如儀的假諮詢,而反對勢力只有投反對票及於諮詢會和平理性地表達意見,然後落得一敗塗地,這反映既有的議會制度未能彰顯公義。因此,Chantal Mouffe認為「審議式民主」在某程度上是不設實際的,是迴避了政治中的衝突,失卻了政治的本質,使其變得虛妄。

「基進民主」提倡「民主革命」,但當中與舊社會運動所說的暴力革命(解放式民主,即何俊仁經常叫人上井崗山打遊擊那套)有所不同,「基進民主」認為新社會運動所說的革命應為從根本體制上的顛覆,而非主張暴力,然而,這亦不能完全排除暴力。

從根本顛覆不公義的制度
相對於議會民主、投票民主、妥協民主,由於「基進民主」的思想骨幹主要為從根本的體制出發,故此基進民主對既有的憲政、議會、選舉不以為然,認為上述的皆不能完全處理權力分配,或反映社會的真實情況,或本身制度訂立時根本有所偏頗,致政策的推行仍忽略弱勢或個別社群。在從根本制度中反對,難免觸及法律、抵抗既有規則 --- 即為犯法,從另一角度看,就是公民抗命。

審議式民主與基進民主都會上街遊行,惟根本的思想和目標卻大相逕庭:前者但求爭取公共空間,以「和平示威」(其實我不明白和平有多「威」)向政府宣示訴求,與市民討論思辯,與政府協商、妥協;後者卻會在議會內外抗爭,衝擊和挑戰既有規矩,以突顯現有規則的不公義,亦會以不同方法,例如堵路、議會拉布等抗爭運動,提升市民對事件的意識及提高政府管治成本,迫使政府妥協和回應市民訴求。

當爭取民主變成習慣

爭取民主十多二十年的香港,很多人聽到強調衝突的民主理論,都會反感和排斥,因為大家都習慣了以既有(但不成功)的方法爭取民主,活在comfort zone裡面。與此同時,政客亦被寵得好逸惡勞,忘卻當年「瞓街堵路」的熱血、正直和勇武,他們今日更會奇怪得一方面叫特首下台,一方面要求特首關注某某議題;或一方面認為共產黨是邪惡,一方面對與中聯辦談判樂此不疲,更認為對方會信守承諾,實在貽笑大方。

雖然大眾對溫和民主派的作為和所謂的客觀中立已習慣,繼而衍生失敗主義和犬儒主義,但進步民主派就提供了另一出路,超越既有的民主黨派,重回熱血、正直和勇武的道路,脫離鄉愿和北斗,義無反顧地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走進步、基進的路徑。


延伸:
熱血公民教育 第15集:總結元旦大遊行
笑死朕 第96集:剖析鬧爆文化(解釋何謂北斗派)


攝:陳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