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場上有柱躉式中鋒,我哋鰂魚涌,有巨墩式避雨亭,簡稱「巨雨亭」。
筆者在鰂魚涌居住近十年,在區內安居樂業,縱然建制派區議員由07年當選,至11年自動當選,一直尚算相安無事。直到去年3月中,赫然看到經常路過的行人路,築起這兩座巨雨亭,才驚覺金翅仆街鳥。
先講述巨雨亭的原來位置,它位於英皇道991號,剛好是超級市場的門口,旁邊是巴士站,平日是人來人往的地方,巨雨亭是頂部是透光設計,下有巨大石屎支撐,外形非常笨重。筆者認識的街坊,紛紛指它大而無當,除了阻街,還是阻街,大家都向負責的區議員投訴。
大概投訴聲音不斷,區議員後來建議搬到海堤街現址,那裡有一所學校,學生和管接送的大人,也不會經那段路出入,因為大家會過馬路往對面住宅的集中地,亦即是受惠的人,無幾多個。
筆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上網找尋資料,原來巨雨亭是由區議員建議,獲委員會通過,得到撥款33萬元展開工程。33萬用來設置社區設施,不算平也不算貴,巨墩式設計,是因為原來位置,即英皇道,地底鋪有不少電纜和水管,無法直插式安裝,在區議只同負責施工的政府部門爭取下,得出用巨墩設計撐起。可謂「為整而整」的工程。
去年7月,巨雨亭搬到現址海堤街,街坊仍然抗拒接受,區議員更建議在墩上加設座椅,務求睇得又用得。究竟再掟錢落去,值不值得,筆者留給讀者判斷。
大家可能會恥笑建議的區議員低能,但筆者想指出,巨雨亭設計圖獲委員會通過,委員會的多位成員也有很大的負責。為何巨墩式設計會得到眾人支持?
筆者嘗試大膽推斷,這是基於委員會的集體負責制,各委員對別的選區事務不甚了解,大家都希望在自己的選區內有建樹,方便向選民交代,所以發展出「你的提議,我同意;我的提議,你也同意」的潛規則。
負責工程的民政事務署,眼見工程獲通過,自然會照單執藥去動工。
最後,大家可能會問點改變呢種現象?其實唔難!只要開展工程前,公開讓市民參與,就需不需要巨雨亭和如何設計巨雨亭給予討論空間,問題自然能得到圓滿的方案。
延伸閱讀:區議會豪花33萬建騎呢避雨亭 網民嘲構思出自火星人
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article/05-07-2015/2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