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紐約時報雜誌》(《紐時》旗下刊物,週日隨報附送)發表〈The 1619 Project〉(1619計劃),並另設互動網站。選擇這個月份刊登,皆因四百年前(即1619年)一艘客貨帆船泊進其時的英屬維珍尼亞海岸,船上有二十名黑奴,以兜售予當地白人屯墾民,是為大西洋黑奴貿易之濫觴。
此計劃的原創者Nikole Hannah-Jones(鍾絲)生於愛荷華州小鎮,是個有黑人血統的混血女子,上世紀九十年代於聖母院大學主修歷史與非裔美國人研究,畢業後先後於數份美國地區報章任職調查報道記者,主力跟進種族民生議題。及至2015年,轉職至《紐約時報》,仍是集中精神於同一焦點,上述計劃面世,更為她贏得普立茲評論獎。
若果〈1619 計劃〉只是典型的非裔美國人歷史悲情敘事,不會引起如此巨大的爭議,問題是鍾絲的野心 - 想重寫美國歷史 - 在其引言中,她表明:「美國其時仍未正式建國,但此乃美國誕生之真正時刻。本國的各個層面,無不受其緊隨而來之二百五十年奴隸制度所影響。」(America was not yet America, but this was the moment it began. No aspect of the country that would be formed here has been untouched by the 250 years of slavery that followed.)
換句話說,1619年才是美國真正的立國之年,且是建基於邪惡之上。而她在紙本版首篇文章的標題作補充,指出「美國不算民主國家,直至黑人崛起」(America Wasn't a Democracy Until Black Americans Made It One),才令她名正言順爭取權益 - 也就是說,黑人是美國的「贖國者」。
抗日神劇級數的謬誤
〈1619 計劃〉問世至今,最令史學界咋舌者,首推其指出,美國獨立戰爭爆發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南方地主們恐懼 - 英國最終會廢除黑奴買賣,斷絕他們的生計。獨立戰爭由醞釀至爆發期間,英國開始有圍繞「在不列顛蓄黑奴是否合法」的官司,1772年的《Somerset's case》(森麻實案)及《Knight v Wedderburn.》(Knight訴Wedderburn案),分別確定英格蘭與蘇格蘭,蓄養及買賣黑奴違法。北美英屬殖民地的習慣法,並不需要照跟宗主國案例判決的;它們甚至早已為黑奴貿易立法,否則牙買加及巴哈馬等加勒比海地主,也會加入反英行列。
有組織的廢奴運動,要待1783年才在英國出現,而正正是該年9月,美英交戰雙方簽訂《Treaty of Paris》(Treaty of Paris),後者承認美國獨立。英國廢奴運動初起阻力重重,因為黑奴貿易連同相關之經濟作物農業,佔帝國經濟達八成。最終經過三次立法 - 《Slave Trade Act 1807》(「1807年奴隸販賣法案」,禁止買賣及訂下每名船上被發現的黑奴罰款一百英鎊之罰則)、《Slave Trade Felony Act 1811》(「1811年奴隸販賣重罪法案」,加重罰則至入獄)與及《Slavery Abolition Act 1833》(「1833年廢奴法案」,完全廢除蓄奴但奴隸主可獲總數達二千萬英鎊之補償) - 才算大功告成。除非南方的地主們懂得預知未來,否則他們怎會為未發生,以至未萌芽之事造反?
以鍾絲的名牌大學資歷與及非裔美國人研究本科學位,以至長年從事相關的調查報道,那是不該犯的史實錯誤。將〈1619計劃〉當成博士論文,若果真的要通過答辯,給教授們指出這個有如「爺爺三歲就被鬼子殺死」的抗日神劇級數謬誤,氣氛將變得無比難堪吧?
惟《紐約時報》事後竟不動聲色修改了事,而不發正式的「澄清啟事」並向讀者致歉,主流媒體的敗壞可見一斑。團之總反撲,也顯現立國二百多年政治矛盾積累的總和而已。
(〈論美國歷史翻案風〉之三)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8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