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顫.役.前》的誤導行銷

《顫.役.前》的誤導行銷


批評針對公認歷史偉人的「毀壞聖像」行動矯枉過正易,「黑命貴」運動箭頭向的主目標,是對一般港人感到陌生的南方邦聯(Confederate States of America),及其背後之大西洋黑奴貿易、南北戰爭、戰後重建、種族隔離制度、民權運動等千絲萬縷的關係,要講過清楚明白,卻需大費周章。

由淺入深的切入點,是9月中旬在香港上畫的《Antebellum》(港譯《顫.役.前》。其實準確的字意翻譯該是「戰前」;據美國歷史之脈絡,Antebellum一字指涉南北戰爭前的南方州份);此片8月21日在美國戲院上畫;另於9月18日在串流平台上架。其宣傳文案提到「奧斯卡提名電影《訪.嚇》(《GetOut》)、《我們.異》(《Us》)賣座監製全新懸疑銳作」;不過,細閱編導及監製名單,發現只有Sean McKittrick一人是參與三套電影的監製團隊;前兩部的導演Jordan Peele,此回並無執導。

誤導還不止於此。《顫.役.前》的預告片營造關於兩個平衡宇宙交錯的故事,現世的非裔美國人,被綁架至仍處於南北戰爭前夕的異空間作黑奴,而吾人身為「架空歷史控」,初觀之時不禁納悶:既有時空通道,何不乾脆引入自動步槍等現代武器,一舉擊敗北部聯邦?電影在港上畫後入場,謎底終於揭開 - 以下將會完全劇透。為保留懸疑趣味,若文章刊登後電影仍未落畫,讀者仍有意欲觀賞而不怕中伏,建議留待散場後才讀餘下段落。

電影講述一位美國南方州份的保守參議員,在一個私人經營、將南方戰爭重現的主題公園(一如當年荔園內的宋城。在歐美,工餘時穿上舊軍服,重演以往戰役的歷史愛好者多的是,稱為historical reenactment)內,秘密加建了一個「棉花莊園」,然後一家人住進去,過著百多年前的生活,還強擄黑人來做黑奴(由於不堪受虐而逃亡,終因事敗被處決者大不乏人,以致需不斷擄人)。

這位參議員對一位身兼民權及女權社運活躍的黑人女教授,尤其深惡痛絕,指明要將她捉回來好好調教,成為家僕兼性奴(主角因此與同為幫凶的妻子意見相左,當然再加上嫉妒之因素)。而轉捩點卻是裝扮成指揮官的參議員,竟將手機收入戰馬的行囊內,當電話鈴聲響起,女主角即醒悟自己並非身處過去,加上難友自殺身亡,故決意提早實行逃亡大計;最後重獲自由而大仇得報,參議員兩夫妻皆慘死收場。

在美國意外的不叫好

如此平權及政治正確,卻得不到美國影評人的青睞。在《爛番茄》網站,正評只得百份之三十三;其中《紐約》雜誌一位評論人指出,女主角在被擄前出席學術會議,滿滿的女性主義切入;評論人更在文中表示,自己已忘了她在片中到底說了幾多次「父權」。

在吾人看來,《顫.役.前》的致命傷,在於此片乃《訪.嚇》的相反──後者的佈局精妙,用上催眠術這種較難挑剔的設定,施暴者竟是表面包容進步的東岸郊區中上階層,尤其令人叫絕(亦略有波蘭斯基《魔鬼怪嬰》的心理驚慄味道);顯出創作團隊對自由派陣營尚有一點自省,知道進步立場可以淪為粉飾。但前者看似更能反映當下的種族怒潮(大反派對於「平權撚」之怨恨,也許對我方陣營有點警世意味),惟設定過於荒誕,本質亦太流於「抗日神劇」。《顫.役.前》論描述黑奴制度之寫實,及不上《被奪走的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論快意恩仇,又被《黑殺令》(《Django Unchained》)比下去。

熱血時報網台節目《咬蔗幫》主持Cindy,出於當下香港局面之對號入座而對《顫》片表示讚賞;吾人六年多前觀看《被奪走的十二年》,也有類似的移情效應。以此類電影入手,接下來或可以用港人本位之觀點,幫助我們了解美國種族問題之是是非非。

(〈論美國歷史翻案風〉之二)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6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