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拜讀 Joshua Greene(2013)的 Moral Tribes: Emotions, Reason, and the Gap between Us and Them 至第十章,眼見近日花生不斷,有感而筆。
同讀此書的,有人聚焦在被玩爛了的電車,有人聚焦在實效主義的再定義,有人聚焦在道德的論理上。而我,聚焦在很多被遺忘的心理學及神經科學研究,與實驗中隱示影響人的「方法」。詳細的研究及實驗方法請自行參閱該書不在此述了。大意是一系列的對人腦的決策(decision making)結構作剖析,簡化(詳細建議您去找神經科學及心理學論文參考)如下︰
1.圍爐取暖是「天性」,這世界分為「我們」和「他們」。
有人的地方就有爐:你支持黃之鋒JR你就是泛民、總之你蝦我既人就唔得、「他們」是左膠、「他們」是港豬,「我們」,「他們」。
這是天生人類根據同物種/族群而自動產生的生存方式(例如見到對人類的暴力行為,便會産生相應的生理反應去應對)。
如何分群別類只是每個群之間共通處不同而已(如愛國心、人種、職業)。
2. 「信任」是不理性行為、但有達致物種群組(「我們」)存活率增加的理性目的/天性。
關於信任這行為可參閱方學能先生《任何「決定」同「承諾」都係預言》一文(可見於應用哲學FB page)。
人類是會相信、甚至堅信高度不確定的未來的生物。特別是牽涉到與「我們」的成員時,由於「信任」是合作與維持「我們」這一族群的基礎,盲信整天都在發生。
3. 人會用情緒及經驗,或指腦域中的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作為捷思(heuristics)的自動模式。
遇到事情(event/episode)時人類首先會有一個簡單快捷的思考模式去決定即時的反應。
這個模式會極速搜索閣下以往的經驗並以情緒主導以規避風險。這個模式效率很高、很省腦力、但很易被騙。
4. 以實效及論證(reasoning)去思考,或指腦域中的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是手動模式、要TUNE的。
遇到爭辯時很多人會用道理、論點、證明去說服對方(敝人也傾向這樣),但現實中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理解及詮釋這些「準確的資訊」的能力。
記得上面說的捷思嗎?大部份人大多時就是自動用情緒和經驗去思考,而既成的印象(「你就是這樣」)就會蓋過了理性思考(「你的論點是」)的選擇了。
根據以上四點,平時見到的罵戰文戰大部分都是低實效的(well,純作罵走那搞事的人或作心情日記另計)。
每次遇上爭拗點,其實當事人都想令對方相信自己的一種說法,這才是花時間口水的目的。但每次爭拗時我們都很難達到,而看看連treegun那明張目膽的愚蠢都有人「相信」時,你覺得怎樣?是了,那個人一定是五毛/港豬/硬膠。
有時甚至連「同路人」也這樣,慢慢同路的也愈來愈細分了(我不是鼓吹為團結而相同,每個人都獨立更好,為相同目標合作就可以了)。
要取信於人,有很多方法,but you have to speak in the same language。你可以成為與對方有連結(connection)的人,人對有關係的人(那怕是工作伙伴還是同一隊球迷還是曾經義工隊來過我老人院)是最投以信任的。再讓對方知道你任何身份(例如地盤工人)已足夠讓信任倍升(這也是信任的傾向),何況再加上某些身份的光環(參考第三點經驗捷思,有時有反效果)?當日您衝出馬路是因為政改嗎?還是因為學生?
共産黨是標籤(labeling)分化的高手。只要分開了「我們」、「他們」,就足夠令相方難以互信了(看那些五顏六色的絲帶)。
這遊戲到最後始終是玩人數(無論是選舉還是革命),取最大公約數對誰都有益。當你block了一個人,便少了將來另一個(被你誘騙也行)來幫手的傻豬了。
我還記得旺角當日維園阿伯在高談闊論的可愛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