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議會在1999年發表了《香港學校課程的整體檢視―改革建議》,當中提及以「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的建議。及後《中國語文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也認為要「在整體的中國語文課程中加入普通話的學習元素,並以『用普通話教中文』為遠程目標」(課程發展議會,2002)。而語常會於《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檢討總結報告中亦指出語常會非常贊成課程發展議會使用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的長遠目標。說到底,教育當局的「普通話教中文」語文政策就是為了提升學生中文水平這個目標而出現。
回想當初,教局與某些教育團體例如教協、教聯,俱認為「普通話教中文」是能將香港學生中文水平大幅提升,更不斷向學校推銷,仿似一劑一經服用即能藥到病除,能永遠解決中文水平欠佳的靈丹妙藥。教育當局甚至自2008年開始至2012年,每學年為一期,四期共四年,為160所學校(132所小學及28所中學)提供教學支援,而每所參與計劃的學校連續三個學年都會獲得資助,願意「普教中」的學校撥獲款項合計共約2.25億元。在此期間,為了證明教局這種自我感覺良好,先斬後奏的決定是對的,語文基金及優質教育基金曾資助三項與這課題有關的研究,其中兩項研究發現,以普通話學習的學生的中文能力,與以廣東話學習的學生並無分別,甚或表現更差。而語常會其後於2012年委託香港教育大學研究團隊進行了「探討香港中、小學如何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研究」。語常會在2015年10月正式接納終期報告,並於2016年發表。結果與以往研究報告結果類近。
最令人吃驚的是,終期報告指出四所個案學校都會根據學生的考試、面試成績挑選「普教中」班學生,導致「普教中」班學生的寫作及閱讀成績較「廣教中」班學生優勝。最後研究結論是「這反映「普教中」教學對中文科學習成績沒有負面影響。」
學校已經出術,把中文成績好的學生編入「普教中」班,中文成績差的留在「廣教中」班,照道理「普教中」班成績應該大幅拋離「廣教中」班,但研究報告卻只提及寫作及閱讀稍好一點而已,而當中成績稍好一點的學生出生地來自中國大陸,母語是普通話,其他以廣東話為母語者則無甚差別。
而報告中更提及「部分「普教中」學生因語言障礙而採取「迴避策略」,或不參與討論」,而當中亦指出「同一教師教授相同課題,在「普教中」班及「廣教中」班的處理方法相同,教學流程亦一樣,但「廣教中」班的師生及生生交流較「普教中」班活潑及熱烈,學生表達的內容亦較豐富。」到初中後說話成績形勢逆轉,即是那些被編入「廣教中」班,中文成績較差那些學生的說話成績超越以前因中文成績好而被編入「普教中」班的同學。
不能提升學生中文水平的提升學生中文水平語文政策
只是想當然而非事實,教局當局便強行為全港語文政策定調,謊稱能提升學生一般中文水平,要全港學生最終「普通話學中文」。但花費多年,耗資上億,學校幫忙出術,研究再三也未能將結果逆寫。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教育當局推崇能提升學生中文水平的語文政策原來帶來的是反效果,竟然會令學生一般中文水平倒退,終期報告發出至今已兩年,仍以「沒有負面影響」而保留此遠程目標,不肯撤銷,更常常故意將「學普通話」與「用普通話學中文」混為一談,藉此胡混過關。事實上,已有多間學校改弦易轍,將「普教中」掃入墳墓,奉勸仍認為「普教中」能提升學生中文水平的家長及學校仔細想想,你們是為自己子女、學生好,還是想累死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