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紙上曇花 糖衣毒藥

貧窮線:紙上曇花 糖衣毒藥



政府於9月28日公佈制訂「貧窮線」,以家庭入息中位數的一半為「貧窮線」,大約個人每月入息低於4000元就是「貧窮」。雖然扶貧委員會主席、政務司林鄭月娥已重申,政府暫時未有相應的扶貧政策,但社聯早在八月已「放風」,提倡「低收入補貼方案」,可見政府亦勢將發放杯水車薪的現金津貼,作為扶貧政績。此舉不但補貼不足,而且心懷不軌,更將「扶貧」移焦,千方百計以糖衣毒藥壓制弱勢社群,窒礙下層階級上游,實在心腸歹毒。

社聯提倡「低收入補貼方案」,建議為貧窮線以下的家庭發放現金津貼,金額大約為每人約500至800元。配合政府日前公佈的貧窮線,可見政府將於施政報告,提出現金補貼的所謂「扶貧」措施。然而所謂「扶貧」,政府其實只是先公開貧窮線以作參考,再以現金援助,令貧窮人士在數字上僅僅「脫貧」,其實是「養貧」,是維持貧困的弱勢社群,繼續世世代代被困於貧窮之中。

先了解「相對貧窮」
香港經濟環境富裕,所說的貧窮問題,並非形容瀕臨餓死邊緣、暖身衣物不足凍死之類的「絕對貧窮」,而是相對於同一地區內,因資源分配不均,致相對生活和資源匱乏,而不牽涉生存危險的「相對貧窮」。在香港,談的「相對貧窮」,包括沒有足夠傢俱電器、沒有電腦、住房擠迫不通風、沒有錢買簇新的書簿校服等。而相對貧窮背後的原因,必然是貧富懸殊,然而,一千幾百的現金補助,或是最低工資,都不是解決相對貧窮的出路。

應容讓階級上流
香港六七十年代有朝氣,令人有夢想、「遍地黃金」的印象,是因為充滿機會,人人都可有平等的機會競爭,階級得以向上流,從而脫貧。當年香港人的成功,不只是所謂自由放任市場、積極不干預的功勞,政府明顯在背後發功,完善體制,方能維持穩定的社會結構,維持公平的競爭場地。當中包括廉政公署、公屋興建、醫療及教育等福利,這些政策和系統,保障弱勢社群有吸取知識的權利、醫療和住屋的保障,更有公平的競爭環境。除此之外,政府大力推動社區工作,建構社區關係,以鄰舍關係建立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形成一股無形而強大的社區推動力。

然而今天本地教育制度的崩壞,促使富人子女往外求學,擴大知識溝(Knowledge Gap),即是富人能有更好的教育,從而維持社會地位;住屋福利短缺,窮人捱貴租,難以尋求生活的可能性,即便想猶如幾十年前,搞點小生意都不行;廉政制度都敗絮外露,大陸人掌管港交所,官商勾結陰霾處處。可見整個香港,不論教育、福利,還是營商制度都在土崩瓦解,上流階級配合政府,極力維持自己優勢,造就富二代富三代,務求令弱勢社群永續受欺壓。

這樣可見,單單對貧窮人士的現金津助,最終只會轉手又回到財閥手中。政府無心扶貧顯而易見,若真心扶貧,完善社會設施、增強公共服務、促立公平競爭法,才是強而有力的扶貧政策。

住屋問題為癥結
從現實和短期的情況看,香港貧窮家庭主要的生活問題,就是住屋和交通費,而住屋問題更是當務之急。過往公屋一直都是香港及香港人成功的重要階梯,「有瓦遮頭」才能令弱勢社群無後顧之憂,創造力才得以釋放,促進社會進步。惟梁振英政府上任一年多,「港人港地」連講也沒有講, 只懂拆別人家園起樓,且在別人家園中間插針式起樓,更打郊野公園主意,卻棄香港四千多公頃閒置土地於不顧,又想著借貧窮線行惡,派一千數百了事,而漠視嚴重的階級矛盾、貧富懸殊和制度崩壞,是立壞心腸的施政。

(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