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陳雲曾以「毀壞聖像」(iconoclasm)一詞,來形容他自己近年挑戰香港主流定見之言行。過去幾個來,黑人George Floyd因警察執法過嚴致死,引發「黑命貴」(Black’s Live Matter之中譯,可謂近年罕有的中文新聞翻譯佳作)運動,甚至蔓延至相對美國而言,種族問題並不算太嚴重的歐陸。期間,示威者時上街的其中一件抗爭行動,就是試圖拆毀一些歷史人物的紀念銅像,也有媒體以上述一詞去描述之。
既是把「聖像」毀壞,這詞當然是原出於東正教,但那不單只是狹義採用。在古代,但凡史國教之更迭,以至現代國家政權或意識形態的更替,把前朝視為神聖的物事來毀棄又或取代......我方對當下這類行為大多表示不以為然,但並不代表拆毀銅像就是錯──三十年前的「蘇東波」,列寧銅像被拉倒,相信我們當中沒多少人會表示不爽吧?
故此,我們今日反對,是因為被拉倒的對象不同。現時「黑命貴」的「革命對象」,是有種族主義傾向或作過相關惡行的歷史人物,甚至連甘地也不能倖免 - 一兩年前,曾有報道指他年輕時在南非對黑人仍具偏見;此極端案例,當然爭議不大。
至於邱吉爾,左派全盤否定,固然也是歷史功過的輕重不分;然而,程度卻有所差別 - 他對印度人及其文明之鄙視,一直延續至其成為內閣要員的二十世紀一零及二十年代;英國無法與印度國大黨達成妥協,他或多或少要負上一定歷史責任。邱吉爾在二戰拜相時,孟加拉邦在1943年發生大飢荒,明明大英國協的糧食供應問題已不再緊張,他卻對賑災態度消極,結果導致兩三百萬人死亡,那是他揮之不去的歷史污點。若果破壞其銅像的是印度人,吾人不贊同,卻可表示理解;若果是不相干的人等動手,則另作別論了。
翻案史觀的灰色地帶
哥倫布也是一個常被「開刀」之對象。香港人童年時所接觸之名人傳記、小學的常識科或中學通識科成立前的世界歷史科,都奉其作偉人。然而,過去數十年來的翻案史觀,提出了有力理據質疑哥氏之地位。
首先,早在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的好友厄拉托西尼(Eratosthenes)已能藉著量度日影之變化,作出準繩度高於九成的地球圓周距離化推算(自此,地中海文明圈的有識之士,都知道地球是圓的);十五世紀時哥倫布卻另計出一個錯得離譜的答案,從而得出向西航行可達東方之結論。
另外,哥倫布由落腳以至為西班牙帝國開拓的地方,其實一直都是巴哈馬群島;與其說是「發現新大陸」,倒不如說他「發現大西洋對面海的遠處確有陸地」而於歐洲統治階層廣為流傳;他在當地拓殖時,統治手法極為殘暴,甚至連當時的西班牙皇室也為之側目,並非完全是以今非古。
美國當初(以至今大部份保守派)尊崇哥倫布,一來是感念若不是他踏出第一步,就不會有後來美國之建立;二來其獨排眾議、特立獨行之態度,也頗具美國精神。反觀左派否定哥倫布,是他的後來者對美洲之持續開拓,是對原住民之浩劫,以至強化帝國主義、帶來黑奴貿易,使種族問題禍延至今。
最近美國國會討論新增6月19日「解放黑奴紀念日」為公眾假期,有共和黨參議員反建議,同時把哥倫布日公假予以廢除(此事至截稿前仍未有定案),結果一邊被新聞網站The Hill的新星評論員Saagar Enjeti痛批,這是典型新自由主義對惠民公帑一毛不拔;FoxNews重炮名嘴Tucker Carlson更臭罵此舉是向極左派Cancel Culture低頭,有趣地上述二人皆以身為Populist(民粹主義者)為榮,同時亦為「川粉」(編按:即Donald Trump支持者),可算反諷之極。
(〈論美國歷史翻案風〉之一)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5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