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定康:英國不為香港出聲,又有誰會呢?

彭定康:英國不為香港出聲,又有誰會呢?


末代港督彭定康(Chris Patten)昨日(9月2日)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題為「英國有道義為香港出聲」(Britain is honour bound to speak up for Hong Kong)的文章,批評由英國政府未有就中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具爭議性的香港政改方案,為港人發聲,向北京政府作出譴責。他認為英國負有聲援香港的「道義責任」。

彭定康在文章中指,香港具有自由社會的所有性質,唯一所缺的,是未能選擇誰人作為管治者。人大常委會最近提出的選舉安排,無疑是想阻止民主派和中國不認同的人仕參選,這對香港帶來最新的政治震盪。彭更形容有關選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與伊朗的制度相同。

彭定康又指自己認同香港終審法院前首席法官李國能之觀點,指北京對香港司法系統之看法,令人憂慮香港的司法獨立,以及法治之誠信。他又表示過去17年自己一直嘗試避開捲入關於香港民主之討論,是擔心個人身分或會令問題變得複雜。而這次發表意見,不是針對北京或香港民主派,而是作為一位前港督,他能夠做的是引起外界「審問英國的榮譽感」,並提醒英國政府,英國對香港是負有道義上之責任。

文章又指,當年中英簽署之《中英聯合聲明》,曾保證香港在主權移交後50年生活方式不變。所以英國有持續的「道德和政治義務」,確保中國履行其承諾。若英方未能履行聯合聲明中之承諾,明顯是可恥的。而在聯合聲明簽署後30年的今天,香港仍未能有一個公平的選舉制度,也是誰也始料不及的。

彭定康又指假設英國對中國提出批評後,或會帶來商業上的影響,但這是英國的榮譽命懸一線的情況,其他的考慮因素應當放在一旁。而一個擁有經濟自由及與之相符的政治體制的香港,與英國休戚相關,又冀望有關問題能在不危及香港未來的情況下得到解決。

彭定康重申,自己的意見是針對英國議會,並非中國。他最後指英國確實向香港承諾了民主,英國應繼續強調這一點,縱使只是透過外交手法,感歎英國「不這樣做的吧,又有誰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