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總統馬英九早前曾就台灣使用簡體字發言,指商家不需刻意為了陸客而使用簡體字,一度引來台灣對繁體簡體孰優孰劣的討論。黨報《人民日報海外版》今日(8月27日)就有關爭論刊出一篇題為《簡體字:從「不能碰」到隨處可見》的文章,內容講及簡體字及繁體字應該並列,不應拘泥於政治色彩或意識形態上的爭持,又指簡體字在台灣越來越常見,多用簡體字有助兩岸人民溝通。
文章指,最近台灣出現一種說法,認為繁體字才能代表「中華民族文化之美」,故排拒使用簡體字。文章認為不存在兩者不能並存的道理,又指簡體字和繁體字糸出同源,許多簡體字亦曾在古代書法帖中出現,兩岸民眾亦不會看不懂。
文章指出,兩者不能並存純粹歸因於意識形態的差別,如台灣在政治封閉年代對簡體字的禁忌就完全出於政治色彩。但隨着兩岸互通,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和商家到台灣與當地人交流,「台灣很多餐廳、旅館都推出簡體字菜單,以招徠大陸顧客」,台灣人學習簡體字已是一種勢在必行的風氣。
文章更指台灣人之間書寫時亦已慣用簡體字,連台灣的「台」字也一直在用簡體。然而,本報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台灣教育部早於2010年曾宣布,所有教育部公文應一律使用「臺灣」,並指「台」是「臺」的異體字,期望台灣所有教科書均遵從使用「臺灣」。
(圖片來源 | 簡化字草案方案比較 © Stomatapoll/ CC-BY-S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