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中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教育局

口中說不,身體卻很誠實教育局


教育局於本年7月26日,在《大公報》回應一人一信促教育局撤回普教中政策時,指「有些人將校本支援組對推行『普教中』學校處理校本課程的建議無限上綱,引申為本局訂定『中、普融合』的政策藍圖,甚至是推普滅粵,是毫無事實根據和誤導視聽。」然而在2008年交予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在香港中、小學以普通話教授中國語文科所需之條件」研究報告中,教育當局卻明顯將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六號報告書中「學校應具備甚麼先決條件才能成功轉用普通話作為教學語言」改為「營造普教中」六個有利條件,為普教中鋪路築橋,訂定全面中小學「中、普融合」的政策方向。筆者相信當「有利的條件」被創造時,藍圖便會公佈,到時蘇州過後無艇搭,反對已太遲。到時教局一定會以幾經研究,久經試行,不要浪費已使用了公帑,不能否定學校已投入的心血等言辭來支持繼續計劃,拒絕擱置。

以下為2008年研究報告中,六點建議社會及學校須「創造」及「營造」普教話教中國語文的有利條件,原文頗長,且略抽取其中有問題部份,以供大家思索。

1. 培訓師資:職前培訓、安排普教中專家到校、暑期普通話沉浸資助計劃。(筆者按:參加教局其他課程俱無資助,甚至暫停,如以往到英國深造英文已停辦多年,唯獨參與此普教中課程有資助。)

2. 學校管理層的態度及策略:建議學校管理層多與教師和家長就這個課題溝通,探討何時推行、怎樣推行等問題。(筆者按:不用理會推行原因,也不用理會對子女中文成績有甚麼影響,總之先推行,袋住先。)

3. 語言環境:具體建議如大眾傳媒可以逐步增加使用普通話廣播的時數,以拓寬普通話學習的語言環境,並製作適合少年兒童觀賞的普通話節目,以吸引他們從小接觸普通話,為普教中作好準備。(筆者按:廣播時數沒可能增多,加一就得減一,當普通話節目時數增加,意味廣東話節目時數減少;普通話語言環境成主力,廣東話語言環境就被削弱。)

4. 學生的學習力:學校可作出配合普教中的安排,為小一或中一新生舉辦暑期普通話適應課程、為普通話能力稍遜的學生開設普通話輔導班等,以強化學生的普通話能力。同時,普教中或會引致學生之間較大的學習差異,建議學校必須加強照顧學習差異的服務,以提升整體學生的學習成效。(筆者按:照顧學習差異不是為照顧語言轉換而引起的學習障礙,而是為學習能力遲緩的學生而設,用廣東話學習沒有問題,用普通話學習出現卻要死背普通話規範語、普通話拼寫,教育統籌委員會第四號報告書寫得最清楚:「花在這方面的時間,實在可以更好地利用在解決疑難、分析和討論問題等教育活動方面,而這些教育活動對學生的智力發展會更有價值。學生如果透過一種自己並不精通的語言學習,自然會蒙受不利,這是顯而易見的。」)

5. 課程、教學及教材安排:宜由普教中的理論研究層面(例如普教中的成效)轉向實際探究的層面(例如普教中課堂的運作),以助普教中有效地落實推行。(筆者按:與第二項有利條件一樣,不過更露骨,不須理其實際成效,就算累死學生,使學生中文水平下降也沒所謂,課堂中使用普通話教授中文科,霸佔了地盤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6. 教與學的支援:例如聘請教學助理減輕中文科教師在行政和教學上的工作,讓教師有較多的教學空間,以加強照顧學生的學習差異。又如聘請普通話的助教,以提升學生普通話的水平。(筆者按:教局所謂的為教師折牆鬆綁,減輕中文科教師的工作量,原來竟然是為普教中而設。全香港任何科目都不曾聘請助教以提升學習該科學生的成績,但普教中課堂的學校,竟然可以因課堂轉換語言引致中文成績變差而聘請普通話助理補習?有這種特權,有這類資助,不是利誘是甚麼?)

在該份交予立法會的研究報告中,結語部份如是說:「綜合來說,以香港目前的情形,並未有足夠的條件,全面在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因此,談論全港推行普教中的時間表言之尚早,當務之急是創造以上有利的條件。」也就是說,當有利條件被「創造」得成熟的時候,全面在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的時間表就會出現,也即表明教育局的一切推廣普通話活動及資助,其實正在創造「全面在中、小學推行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的條件。

口中說不,但身體卻很誠實;堅決否認有中普融合藍圖,但所做的一切原來就是藍圖的主要基底部份。教育局啊教育局,別當香港全部市民都是你私人玩偶,可任意愚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