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法畫家的家書

留法畫家的家書

《題字瓶與白菊》,常玉於1930 年代繪畫的油畫。



每次回到巴黎,首先要見老友馬麗安,而約會地點乃巴黎市中心大學區內一家歷史悠久的咖啡店。由於咖啡店的位置不大起眼,故此沒有被盧森堡公園的遊客打擾,平日來光顧的都是熟客;早上客人不多,店裡的小貓總會大剌剌地在空椅上跳彈床、伸懶腰。

每次跟馬麗安見面都是小貓伸懶腰的時間,而我倆卻忙得不可開交。年前在大學壁報板上看到一則尋找懂得正體中文的義務翻譯員之啟事。好奇心驅使下聯絡約見,就這樣與馬麗安相識。她的畫家父親生前師從徐悲鴻等大師,並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拿著國家經費赴法留學修讀藝術,然後落地生根 - 馬麗安乃土生土長中法混血兒,不諳漢語,眉宇間卻帶幾分東方韻味。出於對父親的愛,她希望了解父親的藝術品和抱負,故找人翻譯他所留下的家書。

其父之家書多是談及生活困頓、種種瑣事、友人近況等,所有說不盡的牽掛,唯有以結尾一聲「珍重」寄意 - 即使當時二次大戰尚未爆發,中國政局本已複雜。有軍閥也有黨派相爭,平民生活沒可能過得豐足。然而局勢變化亦帶來機會,窮苦人家的子弟可憑努力考入一等學府;天資俱足的更可負笈歐美,將家學國學融入西學,中西貫通,成就一代大師。

不論出身,皆可留學法國之年代

回想一下,清朝時朝廷已有「公費留學」,培育出「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等人才。及後,留學歐美成為風尚,財力十足的世家子弟固然可到異國做其風流留學生,成績前茅者亦能憑獎學金入讀外國大學。得天獨厚的幸運兒如詩人徐志摩、文學家錢鍾書,有家底、有家學也有才華,獲海外大學取錄後更可遊歷歐美諸國。

另外,有志開拓眼界卻讀書不多的人亦可透過勤工儉學(即半工讀)留學法國;而這亦是不少中共元老所走的路。可以想像,在開往法國的輪船上,或在巴黎藝術家出沒的蒙帕納斯區(Quartier du Montparnasse),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輕人互相結識、談理想抱負,不經意地將思想的種子撒在彼此心中 - 徐志摩因為一幅描繪美人大腿的畫作,而在巴黎認識了畫家常玉;而擅畫戲劇人物的大師林風眠則在前往法國的船上認識並認同了共產思想,卻沒料到自己後來被得勢的中共整治。

由於巴黎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及藝術根基,故吸引不少有志攻讀藝術者,包括身為宋室後裔的抽象畫大師趙無極。另外,出身貧寒的女畫家潘玉良(本姓張,婚後隨夫姓)丈夫乃國民政府官員潘贊化,在他的穿針引線下她獲資助考入里昂中法大學 ...... 趙、潘兩人雖然地位懸殊,卻同屬杭州藝術學院的學生,也是首批於法國以華夏傳統書法及水墨畫繪畫西方抽象畫的藝術家 - 馬麗安的父親,正是與潘玉良同期的藝術家,兩人亦份屬朋友。

人離鄉賤,即使歸去亦難熬

閱讀友人父親的書信,驚歎從前的讀書人不但學問好,而且有風骨;文筆流暢自然,文白交錯,今時今日無論在香港或台灣亦難得一見。由於互通書信者有科學家亦有藝術家,因此有些信寫得文雅之餘亦會用上典故,需好好研究一番才能確定其含意;間或用上某種書法體,不易認字。有些信則寫得通俗平白,卻不落於粗鄙。

最令筆者驚訝的是,行文流露對故國之傷痛。曾有一刻,以小人之心猜度,是否他們信手拈來的口號?誰會為千里之外,看不見亦聽不到的事憂心?況且,那時的中國已經壞到不可救藥!在法國,即使是世界大戰,躲在鄉間即可免於被自己人清算,亦不需過著擔驚受怕的日子。然而,一看再看,發現信中流露的無疑是真情 - 雖然當刻身在異地,日子卻是同樣難過。為生計,廁所都要洗;戰時物資緊絀,三餐不繼乃平常事。唯一令他們感到安慰的,該是當地的自由創作風氣吧?

側聞潘玉良留學法國時,連繪畫所需的物資亦匱乏,因此甚少畫作出產,只能做雕塑。同時,不少藝術家因戰事而終生留在法國,生活潦倒;來自大富人家的常玉,死後被草草埋在巴黎貧民區的公墓,連至親的最後一面也未能見上。即使有幸回國如林風眠,最後亦被清算,需忍痛將畫作燒掉;或如動物雕塑家周輕鼎般,看著自己的作品被打碎 ...... 話雖如此,他們還是希望在自己的領域中,將國學革新承傳。

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壞,在於戰爭的破壞;好,在於思想的樹苗得以開花結果。中西兩方國學相逢,宛如金風遇上玉露,火花迸發,相輔相乘。對比今日,中西方文化幾近毫無間隙,創作力反而變得衰弱。沒有皇朝與大家族的庇蔭,傳統的士人文化尤如脆弱陶俑,被考古學家從地底掘出後暴露在新鮮空氣中,色彩變得灰暗,失去原有的生命力。文人傳統衰亡後,華夏文化失去生命力,再沒有與西方文化互相碰撞的火花。

誠如中共所願,藝術家今日都被趕絕了。看著今天的中國人,又想想半世紀前的中國人,不禁驚嘆破壞之迅速和徹底。大部份藝術家都是死後成名,而現時拍賣會上最受買家歡迎的亞洲藝術品,正是前人的作品 - 在前人眼中,今日的中國人,還算有人性嗎?

馬麗安說,法國與中國的買家正在爭相收購這些作品;因此一些被遺忘的藝術家,如她的父親,不時有展出作品的機會。對死者而言這是毫無意義的,但對後人來說,卻至少可以讓大眾知道先人曾經存在過。


大茅屋的免費藝術課程

巴黎市內建有不少美術院校,然而在蒙巴納斯區附近卻有一所以繪畫及雕塑聞名的大茅屋藝術學院(Académie de la Grande Chaumière)。這家名聞遐邇的藝術學院成立於1902年,常客包括高更、畢加索等大師。有別於一般傳統學院,「大茅屋」鼓勵學生自由探索風格,同時聘用真人作模特兒,以讓學生鍛鍊畫技。目前這裡仍有開辦免費課程,學生只需自備畫具即可報名。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7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