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而優則仕」與「偽保守主義」

「專業而優則仕」與「偽保守主義」


「拿來主義」是港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最低認知層面。前文所述香港黃金時代成功的秘訣,在於於港府、倫敦、華府、北京以至台北間的博弈與互動;絕大多數港人對此並無概念。即使間有股災或不景氣,港人的平均資產大抵上都是不斷增值的,故使港人有「拼搏」或「獅子山下」精神之幻象,而當中略多於半世紀年期間的經濟波動,不論是1973年股災至其後的石油危機、九七問題所帶來的移民潮、九七後的經濟轉型,以至金融海嘯,只要不是令其一沉不起,更會使當事人不單止覺得成功完全是自身努力的成果,還有「逆境自強」之能耐。至今二次冷戰地緣政治巨變到來,而絕大部份港人仍不知自己搭了數十年的經濟便車業已「拋錨」,行將大難臨頭。

上述這批港人之中,當中有不少是專業人士。香港社會長期有「發三師」(醫師、律師及工程師)之說法,那是西式教育加中學公開試,意外保留了科舉的形式,卻減去了「學而優則仕」的登頂之路(1997年前的AO與華夏帝制時代的士大夫仍難以相比;今天前者雖相對有較大權力,「以天下為已任」也力有不逮,只算是「全國一盤棋」下的一顆高級棋子,且背負著甘為極權作傀儡之原罪),「揚名聲,顯父母」的門檻,就下降至專業人士的級別,變成了「學而優則專業人士」。

「山寨英治」之惡果

中文大學前校長兼社會學家金耀基,在1975年發表《行政吸納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一文,成為學界分析殖民政府管治香港手法研究之金科玉律。當時任命行政局及立法局成員之過程,仍極具精英主義色彩,而且所委任的華人精英以及少數的草根代表,主要是輔助性質;掌實權的港督與司長,是有接受文史哲、政治行政教育,以及官僚的實務操練之真正精英。不過,隨着九七主權移交成為定局,十多廿年後。中共先後以草委、港事顧問、預委及籌委等,統戰及吸收各界人士,以營造「收返香港有廣大民意基礎」之假象,由後期殖民政府發明的功能組別,大部份議席亦由親共人物盤踞,而他們用人以絕對效忠政權為頭號用人原則,結果人才當奴才用,奴才當人才用。

土共陣營並非全無人才,但他們要麼不是利用自身專業,扭曲是非黑白替共產黨護短;要麼則平時假裝開明,一到關鍵時刻就歸隊表態,靠長期經營的相對正面形象,令相信權威公眾較易接受⸺故此兩者皆為「人才當奴才用」。等而下之的,是讓與政治無關的專業商界及專業人士,成為政治體制一部份,日子有功,雖無實權,卻也沾染上了「官大學問大」之官場習氣,認為自己既然是成功專業人士,對時政自然也有見地,也許可以稱之為「專業而優則仕(問政/議政)」之心態與假象,往往自我感覺良好而醜行百出,此乃「奴才當人才用」也。

抱持「專業而優則仕」心態的親北京偽精英,一般被歸類為「保守派」。保守主義在西方有深遠的學術原流 - 古典世界源於蘇格拉底對民主政治的批評,及其徒弟柏拉圖的「哲王」精英統治近代則是始於十八世紀英國政治家伯克(Edmund Burke)。他觀察法國大革命走向失控狂熱,而修正自身的啟蒙時代自由主義思想,啟發後世英國推動漸進式民主;那是選民基礎不斷的增長,而非像香港的A貨,外加分組點票及提名委員會等壓制民權機制。

沒有學理的保守主義,只不過是保護自身既得利益之尋租(即是「搵着數」)行為而已。

(〈再問「點解香港搞成咁?」〉系列之二)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82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