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人早於17世紀便開始研究從各地出土的恐龍化石,但礙於當時的科技水平,只能猜想這種史前巨無霸和當代的蜥蜴極為相似。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 Richard Owen 更將這種遠古生物命名為 Dinosaur (衍生自古希臘語 δεινός ,意譯:恐怖的蜥蜴)。蜥蜴屬冷血類爬蟲動物,因此早期學者一般認為恐龍也屬於冷血類的。而最早一批出現於電影作品中的恐龍,都會被刻意塑造成體型龐大,但如冷血類動物般活動遲緩的怪物。然而,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出土和研究技術的提升,「恐龍是冷血的」這個傳統論點亦開始備受質疑。
大部分的爬蟲類動物屬於冷血動物 (Cold-blooded),又名變溫動物,是一種體內沒有調溫系統的動物。由於需要依賴太陽來提升體溫以產生活動能力,因此冷血動物大多只能在白天時間活動;而人類、鳥類和絕大部分哺乳類動物則屬於恆溫動物 (Warm-blooded),又名溫血動物,是一種可透過消化食物時,在體內產生熱能的動物。著名古生物學家 Robert Bakker 曾在他的著作 "The Dinosaur Heresies" 中提出,恐龍曾稱霸全球且具備一定智慧,絕不會是活動受日照所限的冷血類動物。1993年公映的電影《侏羅紀公園》,更一反傳統地將恐龍描繪成矯健敏捷的嗜血殺手,
恐龍,到底是冷血抑或是恆溫類動物呢? 這段古生物學界跨世紀的辯論長跑,終於在兩周前出現了終點。2014年6月上旬,美國新墨西哥州大學生物學家 John Grady 與同僚們,完成了一項統計和分析大量在世和已滅絕的脊椎類動物,其新陳代謝速度和所需能量比率的研究。生物學界早已得知,高新陳代謝速度即意味著該動物屬恆溫類別,而低新陳代謝速度即意味該動物為冷血類別。Grady 在研究中發現恆溫類動物的成長速度,是冷血類動物的10倍。而恆溫類動物的新陳代謝速度,亦剛好是冷血類動物的10倍。換言之,動物的成長速度與新陳代謝速度的遞減剛好等同。
最重要的是 Grady 在該項研究當中採用了21個恐龍品種的樣本。在透過觀察恐龍骨化石中如植物木輪般的骨輪,計算出成長速度,從而推算出恐龍的新陳代謝速度後發現,恐龍是既非爬蟲類般冷血類,亦非鳥類般恆溫類的中溫類動物(Mesotherms)。現今世界上中溫類動物所餘無幾,只有吞拿魚、大白鯊、棱皮龜和澳洲的針鼴。
Grady 認為恐龍的成長、繁殖和運動速度可比冷血類動物快,但並不需要如恆溫類動物般需要大量食物以維持其巨大的體型。但他亦不能肯定所有恐龍均屬於中溫類動物,因為恐龍的種類實在繁多。但他深信是次發現,能有助於進一步研究鳥類、哺乳類和人類,從冷血類演化成恆溫類動物的過程。
延伸資料:
《奇奧初心秘笈》Notes 9《恐龍》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63&e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