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上的母校──我對「姊妹學校」計劃的反思

大公報上的母校──我對「姊妹學校」計劃的反思


本年初的施政報告中提出資助香港與大陸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之計劃,反響不斷。然而,今天它一步一步在我們身邊實現,而我的母校正是其中之一。施政報告中指有見於「國家發展一日千里」,故「推行試辦計劃,為公營及直資學校提供資助及專業支援,在2015/16學年起的3年內,將香港與內地中小學締結姊妹學校的數目倍增至約600所」。姊妹學校將舉行不同的交流活動,例如訪校、分享學校管理心得、教學示範、評課及網上視像交流等。而計劃期望「姊妹校之間進一步分享經驗及提升教與學成效,並減輕負責老師的行政工作」,達致「透過互訪、生活體驗、文化和服務合作,以至求職交流等活動讓青年人拓闊視野」的目標。在學生層面,計劃期望增進兩地學生友誼,以內地學生的勤樸、積極和自律的學習態度,為香港學生帶來正面啟發,促進學生個人成長。誠言,定期的交流可給予學弟學妹更多的學習機會,老師也可能從中了解不同的教學模式從而去改善教學質素。但此計劃是否真的可帶來政府口中所說的各種裨益?

昨日,我在《文匯報》上看到「中華基金中學滬南中締結交流」,說實話,我並沒有太大的感覺,也許已經習慣了母校的行政方針,但心中有著一絲絲的失望。失望在於,作為校友的,事前竟然不知情,而學校亦只安排了《文匯報》、《大公報》報道此事,其他媒體則被以「只接受邀請媒體訪問」為由而拒於門外。難道與大陸中學締結交流有什甚不可告人?言歸正傳,這計劃是否能使學生受益?

首先,姊妹學校計劃恐怕只會使我校同學更為缺乏學習時間,因而疏忽學業。我校校園生活本已經豐富得很,校內絕不乏老師對學生參與校內課外活動而疏忽學業的投訴,甚至為了增加我們學習時間,連一些原有的社際比賽也會取消。除了校內的課外活動,我校給了我們很多學習機會,每年每科總有大大小小專題研習,讓學生除學習以外,可以參與校外不同的比賽,增值自己,偶然也會在新聞報章上看到學弟學妹在不同的科研比賽中獲得佳績。但我認為對母校的歸屬感從來都不是來自學校的輝煌成就,而是一群在校內互相鼓勵的同學,用心教學的老師,還有能讓同學一起為著同一個目標而努力的社際比賽。這種種開心回憶,才是令我享受這中學生涯的原因。但同學若需再到內地頻繁交流,恐怕會使其本已忙碌的校園生活更為「充實」,因而疏忽學業,可謂與計劃中提升學習成效之目標相違。

老師方面,老師的工作量本已十分沉重,姊妹學校計劃有曾考慮這一點?在新學制底下,老師不僅要備課、在課堂上講書、下課後批改作業、設計課程、為高中同學補課,還要籌備不同的課外活動,更要處理學校的行政工作,已承受無比的工作壓力。而姊妹計劃的推行後老師更需要為學生安排行程、膳食、住宿,設計工作紙,更要親自帶團等等。而這不是一年一次,而是定期的計劃,這不僅為教師增加工作量,甚致會影響教學質素和進度,影響學生學習。彼此失顧。據《文匯報》的報道,我校會在5月尾六月頭安排約30名師生及家長到上海交流。六月是我校的考試季節,為了讓我們有更多機會溫習,在考試前老師會增加我們的功課量。但師生因需到大陸交流而不能專注為考試準備,交流亦會令他們失去上課學習的機會,跟不上原來的進度。先不說交流活動的成效,光是要走來走去,都會使人疲累,與計劃提升教與學成效的目標相違。再者,事前負責老師需要聯繫旅行社,一般要聯繫最少二至三間,跟旅行社聯絡溝通,讓旅行社為「交流團」報價,供學校選擇。加上上述提及的工作,正如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所言: 「這樣老師只會變成兼職導遊。」由此可見,姊妹學校計劃不僅不可「減輕負責老師的行政工作」,更是本末倒置在老師的肩上百上加斤。

我認同我校「立根中華文化,開拓國際視野」的校訓,認識歷史是令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但問題在於實行的方式。我相信除了「姊妹學校」計劃外,我校已有相關的政策。例如,在我中學時期,暑假會有到國內的交流團,學生可自由參與;高中時,中四同學需參加通識科的大陸交流活動,到國內認識國情,認識中國文化,事後亦需完成反思報告,沉澱所學所思。我還記得,當年參加交流團,老師時常提醒我們要有批判性思考,多留意身邊的事身,多作深入了解。每天晚上還有反思時間,集體交流意見,集思廣益。在此類活動中同學已對大陸國情有一定理解,與姊妹學校的效果類同。由是觀之,「姊妹學校」計劃確有架床疊屋、資源重疊之嫌。

另外,姊妹政策亦未能達學術上的進捷。雖然國內與香港的課程有相似的部分,但總會有不同。例如本是用英文讀科學的我,在國內上科學堂上不僅要聽那些中文專業名字,更要聽普通話,結果我一頭霧水,全無所得。當然,這可以是我在初中沒有好好學習普通話的後果。但確實,「姊妹學校」計劃對學習方面成效不彰。故此,與其參加「姊妹學校」計劃,倒不如多辦交流團,將撥款的用於到全球先進教育地區考察,讓學生不只到國內學校或景點參觀,更讓學生可到其他不同的國家交流,讓香港學校真正「與國際接軌」,方可真正學生的開拓國際視野吧……當然,最好在暑假舉辦,那就更好了。由此可見,和大陸的交流現已足夠,並沒有實行姊妹計劃的必要。在了解國情目的已成的情況底下,校方仍推此策,目的為何?

我知道,這篇文章不會令學校有任何改變,只希望學校在與內地學校結盟時可顧及師生的感受,而且確保予學弟學妹一個能獨立思考的學習環境。亦希望參與計劃的學弟學妹,能時刻保持批判性思維。此文並非只寫給中基人,更是寫給其他學校,望其他學校參與計劃前三思,並考慮師生的感受和姊妹計劃的成效。

在校,我雖不是品學兼優,也不是勤奮好學的學生。但我知道老師的栽培才是對學生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甚麼姊妹政策。追憶我在中基的第一個開學日,當年的周校長告訴我們要明白溫水煮蛙故事中的道理來警惕自己,亦記得校歌中的「我們香港未來的棟樑,肩負時代的使命,放眼七大洲,創造新的歷史」,所以我們不應只是「北望神洲」,更要放眼國際。有人告訴過我,校徽上的樹苗是指我們這一群學生,喻意我們能在中基這大家庭的護蔭底下茁莊成長,但我只是不希望樹苗的根是生在紅色的領土上。


註:筆者母校底色為紅色,並有樹苗圖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