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慣常對左翼與右翼的理解,是前者代表社會/共產主義,後者等於資本主義。「姓社姓資」的爭論,不單止在中國共產黨,在美國也有,只不過「正邪」的定位剛剛相反。所以,美國長年對左翼思想及政治制度有一定免疫力,不會出現社會黨或共產黨打正旗號上台執政之局面。
前文〈總統大選前夕的美國超極簡史〉(刊登於第87期熱血時報印刷版月刊,2020年9月底出版),有一段文字曾因篇幅緣故而被省略,現在補綴以幫助各位了解當前形勢,及打破民主黨左傾及共和黨右傾之套版印象。
美國進步派與第一波之反共潮
美國政府施政吸納一點左傾政策,並非晚近之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完全踏入工業革命時代;貧富懸殊問題也隨之而來。下層有此起彼落的工運,至於上層的共和民主兩黨內,都有力主改革的「進步派」人士,透過立法改善工人待遇及工作環境 - 前者的代表是第廿六任(1901年至1909年)總統老羅斯福,後者則有第廿八任(1913年至1921年)總統威爾遜。美國政治史通常把這段時期稱為「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當代的左翼自由派,由於自認從列根時代起,「Liberal」一字受到過度醜化,故自稱「進步派」。
老羅斯福同時是「善意帝國主義」者,為了「文明開化」的緣故,控制菲律賓及古巴等地;至於威爾遜則兼具重建國際秩序的理想主義,又深信白種優越主義之複雜屬性 - 當時的極左派,才是四處暗殺政要及放炸彈的無政府主義者。
後來,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威氏更親自操刀,主理美國第一波之反共潮(廿多三十年後的「麥卡錫主義」乃第二波)。故與當下的「進步派」,除了經濟意識形態大方向外,其餘觀點根本南轅北轍。當然,時至今日,連「進步派」一詞也沾染了「雙重思考」的奧威爾式味道。
國力上升與轉型瓶頸之別
繼後凱恩斯主義及自由主義政策輪流登場之事,以至特朗普出乎建制以外,奪取白官寶座之細節,一一從略。上述的歷史,看似與今日風馬牛不相及,尤其在政黨政治生態而言;然而,同樣是處於一個產業大轉型時代,工人階級人多勢眾,面對親財團的黨內政敵,有其民眾支持數量為後盾,畢竟當時的工業化仍是勞工密集。
當年的「進步派」,都有內部分歧,尤其是應否對外用兵之問題 - 但不論是美西戰爭,還是介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都屬速戰速決;戰爭一結束,內部政治矛盾亦告一段落;即使這兩場戰爭之間的佔領菲律賓,其所引發的游擊戰雖曠日費時,但人力及財力對美國之損耗實屬輕微,與過去近二十年的阿富汗與伊拉克,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背負起世界頭號超級大國之責任,卻因為近廿年的反恐戰爭,業已累積至超出負荷之臨界點;與華交往廿多三十年,亦是流弊叢生,甚至長此下去,美國連領導地位亦將不保。特朗普當國四年,其施政方向之本質,實與百多年前的「進步派」政治人物相似 - 都是改革者。
奈何當今美國處於轉型瓶頸時期,其事工遠比其先輩困難;「進步時代」之媒體,雖然有「黃色新聞」的不當手法,但他們是站在工人的一邊(不論是《大國民》還是《Mank》,都對William Randolph Hearst 早期辦報方針有所側寫)。反觀當今主流媒體,打着「進步」旗號,骨子裡卻是代表全球化之既得利益者。資訊科技巨企乃現今美利堅國力精華所在,但他們的權力不受憲法限制。
夫政治者,乃權力之運用、制衡,及資源的合理分配也。美國當下之政治危機,是制衡與資源分配機制失效,政爭與階級流動,皆淪為零和(甚至算是負和)遊戲,才會發展到動筆之際(編按:2021年1月中旬),下任美國總統宣誓前夕,出現要麼軍法統治,要麼閃電彈劾的非常手段出路!無論何者獲勝,勢將重創憲政;無論最終勝負誰屬,也會是美國,以至人類文明的大悲劇!
(〈論美國歷史翻案風〉之四;如無意外,下期可重回左翼史觀正題)
(編按:本文刊載於熱血時報印刷版第90期。熱血時報印刷版訂閱連結:http://www.passiontimes.hk/4.0/regform.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