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運動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

新媒體運動是一場意識形態之戰



上一篇《新媒體運動就是群眾革命》,介紹了訪問黃洋達的部分內容。他指出傳統媒體開始意識到新媒體的影響力愈來愈強大時,愈來愈多傳統媒體,也開始將他們的業務擴展至新媒體。於是他提出了如何界分新與傳統媒體的問題。跟著,他指出傳統媒體已經擁有龐大的人力物力作後盾,所以,他們的網上新聞或其它制作,一定會比一些山寨式營運的新媒體強大。結果好可能是,在互聯網的戰場上,傳統媒體將會把新媒體吞噬。這正是赤裸裸的資本壟斷媒體市場。

當年的傳統媒體,例如報紙出現的時候,大家都以為媒體可以讓群眾掌握更多的資訊,增強政治及社會事務的討論,進一步鞏固公共領域。但是,若從馬克斯或批判理論的角度來看,傳統媒體本來就是操控意識形態的機器,是用作控制群眾的思想。香港的傳統媒體,亦正是扮演這演的角色。

傳統媒體:政府與財閥的輿論機器

香港傳統媒體,受到港共政權和大財團的直接或間操控,已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香港的財富,主要集中在幾家大財閥、地產商手中。只要這些財閥他們自己、或邀求那些與他們有生意往來的公司,向主流媒體威嚇抽起廣告,是絕對可以影響編採方向。

若一個電視台、一份報紙的編採方針是批評地產霸權的,他們就必定會流失大量的地產廣告。所以,當討論訂定最低工資的時候,媒體所主導的討論,主要是環繞着最低工資的上限是多少,才不會令中小型企業受到壓力而倒閉。結果,社會上難以聽到地產霸權所造成的高昂租金,才是中小型企業經營困難的元兇的聲音。港共政權與地產財閥,透過傳媒,成功地控制了輿論。

香港社會在傳統媒體主導下的輿論方向,都是一面倒支持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雖然,大部分的草根市民,都痛恨官商勾結、痛恨地產霸權,但是,在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思維下,那一群,絕大多數的一群沒有物業,要捱貴租的普羅市民,大都只會認命。

香港傳統媒體,除了在經濟層面上,鞏固自由市場的意識形態外,在政治層面,更是捍衛大財閥的政治勢力。在1997前,香港雖然是一個有高度自由的社會,大部分的主流媒體,竟然沒有批判當年那個由大財閥控制的立法局,還散播一種甚麼香港在過渡期需要繁榮穩定,政治上應該循序漸進的思想。97年後,在港共政權治下,大部分的主流媒體,為了在香港、在大陸的生意發展,在政制改革的問題上,是完全為港共政權、為大財閥發聲。

「大中華和諧論」

希望爭取直選的市民,大都認識到這幫主流媒體的歸邊態度,故他們將期望寄托于一些看來是爭取民主運動如明報和蘋果等報章上。但是,這些報章的深層的意識形態控制,殺傷力更形巨大。明報當年與一群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倡議建設「民主中國」、「民主回歸」等「大中華和諧」議題。報紙的新聞報道、社論、及評論版,都充斥著這些思想及主張。「大中華和諧」思想,深深地植入讀者的腦海裏。香港人,在這二十幾年來,都不敢逾越「和諧」、「大一統」這條底線下爭取民主。新媒體的興起,才可讓一群人解除「大中華」魔咒,出現香港人要爭取香港本土民主的訴求。

「和理非非」

那些自詡追求民主的報章如明報等,他們另外的一個深層的意識形態控制,是倡議「理性」、「客觀」、「中立」的討論。最明顯不過的例子,是批評黃毓民與鄭經翰主持電視台、電台節目的方式。於2003年前,黃、鄭二人都是以強烈的個人立場,主持他們自己的節目。由批評社會時事到政改,他們每每都令到政府官員及民主派的政客啞口無言。他們在電台的收聽率,遠遠高於當年其他電台的論政節目。

為何有高收聽率的理由很簡單。其他電台或其他節目的主持人,往往以所謂「客觀」、「中立」的態度,討論社會及政治問題。例如,將事件的正反兩面理據交待後,主持從來不會發表個人立場,連一些不合理的、或「遊花園」式的論點也不作駁斥。只強調由聽眾自己分析或決定。這種所謂「理性」、「客觀」、「中立」的方式,一方面是主持人逃避表達他們對時事或政改的個人立場,令一方面,用似是而非的討論方法,壓制市民意識的覺醒。相反,由於黃、鄭二人在節目中,敢於批評及提出他們個人的看法及立場,而他們的個人看法,也同時反映了大部分市民未能暢快地表達的心聲,是意識形態的批判,所以吸引了大量聽眾支持。

正正是因為他們這種風格,開罪了不少政府官員及政界中人。除了港共政權外,經常在主流媒體發言,或發表文章的泛民主派意見領袖,也欲將他們除掉,因為這群意見領袖,敵不過他們兩人辛辣的批評、進取的主張,特別是黃毓民政改的言論,往往都會像照妖鏡一樣,把泛民主派的和稀泥或與妥協態度顯露出來。他們經常在電台或報章上,以所謂「理性」、「客觀」、「中立」的論調,將黃、鄭二人的批判態度扭曲為誇張的、嘩眾取寵的、非理性的、主觀的、缺乏理據的謾罵。 兩人被「封咪」後,大部分傳統主流媒體,包括知識分子報章,也參與了「和理非非」的「滅聲」運動,將一切有關兩人正面的新聞或言論封殺。就連黃毓民推動的「五區公投」運動,也遭傳統主流媒體排斥。黃毓民只可以轉戰新媒體。

「和理非非」佔中

那些支持泛民的傳統媒體,成功地把「理性」、「客觀」、「中立」的意識形態,嵌入一般香港人的思維裏。戴耀廷的「佔中」運動中,是這種思想表現的極至。戴耀廷提出「佔中」以爭取普選,但弔詭的是,他坦言自己只是倡導者,而甚麼樣的普選方案,如何佔中,是需要香港人「理性」商討。結果,他「倡導」了追求民主的香港人「理性」、「客觀」地討論了一年多,除了沒有結果外,整個討論愈攪愈糊塗!香港人被「和理非非」的意識形態帶著「遊花園」。

批判的、進取的思維,代表群眾的聲音都被「資本主義思想」、「大中華和諧論」和「和理非非」的意識形態在傳統媒體差不多消滅淨盡!這難怪一個高度現代化、國際化的香港社會,20多年來,爭取民主、普選,都只是原地踏步。

新媒體運動必須進行意識形態批判

這些主導的意識形態,透過財力雄厚的傳統媒體,伸延到互聯網世界,入侵新媒體。除了《主場新聞》也協助推動「大中華和諧論」和「和理非非」外,《輔仁媒體》也相繼失守。最近,《輔仁媒體》刊載了既是左膠,又是民主黨成員區諾軒為自己作為左賊辯護而攻擊鄭松泰的文章。《輔仁媒體》後來指他們是一個提供平台的媒體,他們歡迎任何人將文章放上他們的平台。《輔仁媒體》也要裝作「客觀」、「理性」、「中立」了;《輔仁媒體》已經是傳統媒體的延伸了。

傳統媒體已經是意識形態機器,而他們更將意識形態的操控,擴展至新媒體。所以新媒體運動必須堅定立場,批判「資本主義思想」、「大中華和諧論」和「和理非非」等意識形態。唯有這樣,才可以發動民意與港共政權與大財閥對抗,爭取香港的本土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