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好戲,唔係盲撐本土

撐好戲,唔係盲撐本土



延續上月話題,今年港產片陷入空前困難,高不成低不就,好像《五個小孩的校長》後,只有《哪一天我們會飛》讓主流觀眾有意欲入場。朋友說《踏血尋梅》值得一看,但因未看電影,不敢作任何評論。

大陸狂收16 億的喜劇《港囧》於本月中低調開畫。事先聲明此片絕不適合香港觀眾,因為當中呈現沒有中港矛盾的香港並不存在,而電影中出現的香港人亦屬典型stereotype,身為香港人看完應會大動肝火。但無可否認,《港囧》用上Beyond 的歌,有王菲唱主題曲,有一群香港老戲骨客串過場,加上黑幫追逐與舊城風味的取景,作為導演的徐崢,彷彿將他對香港電影的敬意盡放銀幕之前。

聽說有大陸觀眾被《港囧》的「本土元素」打動到香港尋找景點,香港旅遊發展局亦借機推銷香港景點。不幸告訴大家,如果「本土元素」可量化衡量的話,它可能比刻意推銷本土味的《王家欣》豐富;論整體可看性,絕對比《同班同學》或《死開啲啦》還好,縱然笑點仍停留在80 年代,但講製作規模,土產小品就無法比擬。

徐崢證明所謂的「本土元素」並非香港人才懂得操作;任何一個對香港文化有認識的,都可用「本土元素」為電影裝飾。「本土元素」是很表面,很視覺的東西;舊城區、茶餐廳、街頭小食、影音流行文化及廣東話等等,皆可用錢買回來,用鏡頭拍出來。既然人人皆可「本土」,還有甚麼可被稱為「香港本地電影」呢?就是故事質素,以及本身所反映的production value。

《低俗喜劇》與《狂舞派》的成功,令一些本土電影工作者與投資者相信,觀眾就是要「本土味」。無錯,香港人不愛合拍片,或合拍片有香港味就有出色表現;但實情是,沒有好的製作支撐,再多「本土味」也是徒然。《哪一天我們會飛》沒硬銷本土,而且即使撇開九龍華仁書阮的取景及其港英年代的時空背景,它還是紮實的故事;《王家欣》就很不幸,製作之粗糙反映心機與能力。當香港電影人發現本土觀眾已真正唾棄港產片,又再沒能力於大陸影圈撈下去,同時喪失迎合香港觀眾的觸角,再多操作「本土元素」也沒用,因為他們連說好故事的基本能力也失去了。

觀眾不是不撐自己人,反之是撐不下去。他們,沒有「盲撐本土」這回事;但凡好戲,就會支持。香港電影要振作,就須由製作層面開始反思。

(原文刊於第三十六期《熱血時報》,於2015年11月16日免費派發。請支持文化抗共,訂閱《熱血時報》: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reg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