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人喻地,香港這個地方,父親是大清帝國,母親是大不列顛。英國誕下香港,發展經濟,建立法治制度,倡導廉潔政風,灌輸自由、平等、公義等普世原則,更擋住了鄰國發生的動亂與人禍。經歷百多年艱苦經營和無數苦難,加上香港人的拼搏精神,香港才得從一個荒蕪落後的漁村,變身成國際大都會。曾幾何時在國際上與列國享有同等地位,贏得亞洲四小龍、紐倫港、東方之珠等美名。現在說起來可能有點老土,但書架上的獎杯所承載的榮耀,永遠都不會過時。可惜承平的日子,就像煙火一樣短暫而燦爛,至九七年七月一日那天燒完。
英國一手將香港撫養成人,卻從沒有強逼香港人參軍服兵役(與中共懼怕讓港人參軍,會培育他們的武裝反抗能力的想法不同)、沒有灌輸愛國教育,要你們心繫祖國,崇拜英女皇,一日早中晚唱“God save the Queen”、看著米字旗升起會時候因莫名的感動而落淚。雖然時至今日,確實有不少人懷緬英國,但對英國來說,香港是獨立的成人。另一方面對香港來說,英國是有養育之恩的生母,俗語有云生娘不及養娘大,香港人對英國的態度尚且比肩平等,何況從英國手上收回香港的共產中國,角色頂多是個後母,絕非親母。所以中共想香港人像大陸人一樣盲目愛國愛黨,或者退一萬步,要享有與英國同等的尊重,恐怕到世界末日都無法辦到。
對於大陸對香港的赤化和殖民的種種滅港行為,很多香港人,尤其年輕一輩,都明裡暗裡希望英國會伸出援手擋住中共的魔爪。可惜這是妄想,英國只會像個事不關己的人,在遠處冷靜地看著。因為香港,你是英國的兒子,現在你已經長大了,擁有獨立的思想,會選擇自己的路。她該盡的責任都盡了,你的未來只能由自己開創。她不能、亦不會干涉,只會報以淺笑,然後很英式地告訴你:要抵抗魔鬼,不能單靠聖經、十字架和聖水,而是反抗的信念、意志和勇氣。
文:葉政淳
圖:Calvin 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