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以偏概全矮化年輕人

施永青以偏概全矮化年輕人



青年應否讓座的問題一直成為城中的熱話,就連施永青先生在他的專欄《C觀點》中也要發表一篇名為《青年不讓座不可批評嗎?》的文章來討論一番,可見讓座問題乃是關乎於香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

小弟拜讀了施先生上述的文章,讀了一半,感到無甚不妥。然而,施先生在最後一段結尾所得出的結論卻是無限上綱上線,不敢苟同。以下為原文的節錄:

然而,有些事情並非在面書上多人like就等同是對的。以讓座給長者及婦孺為例,此乃普世推崇的行為。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民族,都覺得這樣的行為值得鼓勵,因為一個社會需要其成員互相關懷,互相照顧,社會才能健康發展。若然,社會上的人皆失去同情心,對其他人的需要都不願施以援手,社會的道德情操便沒法建立起來。沒有同情心,就沒有博愛,沒有博愛,就無需人權,沒有人權,又何需民主?讓座看似是一件小事,卻是公義的基石。希望有識之士今後不要輕易貶低讓座背後的價值。

施先生在文中先指出「有一部分新一代的年輕人的確有不願意讓座給老弱婦孺的傾向」,繼而擔憂青少年恣意使用社交媒體,利用他稱之為「網絡上佔領」的輿論優勢,把歪理說成真理,比不讓座的行為更令人擔心。然後,施先生繼續推論,並提出以上的結論。其悲天閔人之情,令人動容。由讓座小事說出民主的大道理,實乃觀人於微,的確令人佩服。可是,我認為施先生的結論有點言過其實,令人咋舌。

施先生指部份年青人有不願讓座的傾向,接下來的推論便把「部份」刪去,如「年輕人的這種行為,比不肯讓座更令人擔憂。」,引導讀者認為「所有」年青人都是如此。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最近新興起的親建制派網上社交媒體中,如「愛港力量」、「幫港出聲」等,也有一部份的老年人恣意漫罵年青人不讓庭之不文明行為。那麼按照施先生的邏輯,是否也可以繼續推論為:

老年人的這種行為,比漫罵年輕人不肯讓座更令人擔憂。他們自恃懂得利用社交媒體,很快可以在網上一呼百應,在網絡上佔領輿論優勢,把歪理也說成是真理。

我不是想針對任何人,而是想說施先生不應以偏概全地矮化年輕人,正如不應像上述例子中「一竹竿打一船人」,醜化全部長者。而事實上,有不少年輕人寧願在車上站立也避免坐下,以免被他人眾起而攻之。再者,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化,不少長者也會使用社交網站,形成了新一派的輿論勢力。他們當中也「有一部分」的人士肆無忌憚地辱駡年青人。難道施先生不會使用網上媒體,所以覺得其他長者也跟自己一樣?

讓座與否,乃是出自人的同理心。所謂的同理心,在儒家中視為側隱之心。這是一個人的價值觀,並深受居住城市的教育、社會的價值觀所影響。香港競爭激烈,很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贏在起跑線,以致側重他們在讀書、音樂等領域發展,希望能夠提高入讀名校的機會,卻往往忽略子女們的德育栽培。長者們遇到年輕人「不文明」的行為,是否自食其果?

香港注重經濟發展;香港人則注重賺錢。在一個賺錢至上的社會中,跟年輕人大談道德價值,有啥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