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廟宇屬空氣污染主要因素 嶺大建議只容許特定日子焚香

指廟宇屬空氣污染主要因素 嶺大建議只容許特定日子焚香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一項有關本港廟宇焚香的研究顯示,個別廟宇室內和室外的微細懸浮粒子(PM 2.5)指數於高峰時期,分別是本港的限制標準的6倍和4倍,而廟宇愈多的地區,相關的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亦較高。研究團隊建議於廟宇內安裝霧化裝置,減少焚香煙霧擴散,以及改用以無毒物料製作的香燭。

嶺大研究團隊使用政府於2001、2006、2011及2016年公布的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數據,對比不同區分的廟宇數目,通過數據分析模型,對廟宇指數及其他環境因素(建築物密度、綠化密度及水體密度等)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廟宇指數是空氣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廟宇的數量愈多,該區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也較高。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座落於葵青區的老圍及葵芳的廟宇分別有17座及3座,兩區當中每100名死亡人士當中分別有32名及27名死於呼吸系統疾病;而筲箕灣及鰂魚涌則分別有5座及1座廟宇,兩區當中每100名死亡人士當中則分別有31名及18名死於呼吸系統疾病。

此外,研究團隊亦於2020年1月至3月期間,分別於港島西、港島中、九龍西及九龍東五座人流較多的廟宇進行空氣監測。團隊分別於廟內、廟正門外及廟外的社區放置空氣探測儀監察PM 2.5的24小時濃度狀況。結果發現,大部份廟宇於繁忙時段,廟內及廟正門外的PM 2.5濃度均超出本港(75微克/立方米)及世界衛生組織(25微克/立方米)的標準,當中有個別廟宇於高峰時期的PM2.5指數更達446微克/立方米,是本港的限制標準的6倍,更是世衛標準的18倍;而另一廟宇的正門外PM2.5指數亦達至299微克/立方米,分別是本港及世衛標準的4倍及12倍。

領導是次研究的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王沛欣教授指,廟宇焚香對本港空氣污染有重要的影響,但卻一直被忽略,未有算進空氣污染的指標計算之內。她指出,本港廟宇建築分為全開放式、半開放式、封閉式等,建議政府於不同結構廟宇周邊更新城市規劃時能製定相關指引,如訂定適當的空間距離或抽風要求;而太接近民居的開放式或半開放式廟宇,建議減少其戶外焚香次數,或只容許於特定日子或時間焚香。此外,廟宇亦應參考其他東南亞地區的做法,於廟內安裝霧化裝置,定時自動灑水,減少焚香煙霧擴散,以及使用以無毒物料製作的香燭,減少對信眾和社區人士的健康影響。至於鄰近廟宇的居民,應盡量減少開啟面向廟宇的窗戶、定期清洗冷氣機過濾網,以及考慮使用空氣淨化機,改善家居的空氣質素。

去年5月,黃大仙祠發現一個金屬盒,驚動警方爆炸品處理課人員到場,及後證實為嶺南大學放置用作收集測量數據的儀器,研究「寺廟燒香與污染問題」。嶺大研究團隊於2020年對全港366間廟宇進行地區分布分析,並於人流較多的廟宇內放置監測儀器,以收集數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