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太亂?咁點先好?

香港太亂?咁點先好?


最近不論政府官員、主流媒體、親戚朋友、三姑六婆……全部都異口同聲:「香港太亂。」聽起來就好像香港快要暴動一樣,人心惶惶。

然而,筆者也認同香港太亂──不過我並不是指「遊行示威擾亂社會秩序」那種亂,這一點我是否定的──而是今日在香港,吸收到的資訊實在太亂,有心人尚且需要時間消化,更何況是普遍不求甚解的群眾。

近來左派相當積極打輿論戰(參見傲將軍鴻文 ),他們的論調也相當入屋:以「反佔中」簽名運動來回應「電子公投」便可見一斑,不足十日已有九十多萬的簽名。不論其公信力可信與否,但也足以挑動群眾敵視「搞亂香港」的情緒。再加上近日泛民回應傳媒肥佬黎的捐款供詞不一,之前那些凡事勾結外國勢力的言論不脛而走。

我開始聽見有親中人士討論:「嗰晚七一預演佔中既人都係收外國勢力啲錢才留守啦!五百蚊個。」筆者聽到這些當然怒不可遏,但他們隨後又說了另一點:「香港失業率目前低至3%啦,又有普選,國泰民安,香港人仲想點﹖」這突然讓我想到一個老問題:時局大亂對香港有沒有好處?或是最近林鄭常講的「袋住先」,先達至社會一致和諧穩定再商量才是香港的出路?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也讓我困擾了一陣子。直至看到今日的城市論壇,這似乎給我一點啟示。這季尾一場的城市論壇主題正是:「政治大亂方能大治﹖」

這一場論壇絕對是泥漿摔角。戴耀廷教授跟那位國際專業管理學會會長(?)藍鴻震與爭論佔中是否鼓吹少年人犯法。正在兩位在節目上爭辯「有沒有說過」這個話題之時,我想到一個饒有意思的延伸問題(而最終在節目上沒有爭論的):就是為甚麼戴教授會認為佔中和公民抗命是不應鼓吹少年人,而是由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作為主力?

在此我終於醒覺到問題所在:香港的中年人(就是戴教授所寄望四十多歲的中年人)大多都是社會和諧穩定的既得利益者,就算沒有太多利益,也會因為年紀漸長而放棄反抗;最後這些五六十、甚至七十後都不希望社會亂,這些人中間願意參與公民抗命的人並不會多。相反近來參與公民抗命的少年人,他們從網絡、新媒體看到中港融合、官商勾結令香港不再機遇處處,意識到香港、甚至自身的未來受到威脅;而所謂的失業率低也未必能受惠於香港這新一代(參見假啞港女鴻文)。故此,在整個社會制度及流向均不能受惠的這年青一代,和諧穩定對他們未必是好事;:時局經濟偶有混亂,反而會有助於讓側於一邊的天平傾向他們。

最重要的是少年人亦應為他們的香港、他們的未來盡一份力。所以說公民抗命的大方向,並不應以保護主義的方式、中年人捨身「代」少年人去死,盲目地自我浪漫一番:反而是向他們說清楚行動的意義、權責及後果,讓他們衡量好得失*,才決定自己應否去做,是否值得去做。

所以筆者認為,公民抗命應該是主力鼓勵少年人去共同參與,這樣才是真正保護他們的方法。原因很簡單:他日中港完全融合,到時港人民不聊生、而少青一輩人都有所覺悟之時,就真真正正是「來亂」的時候了。


後記:參與任何形式的公民抗命均有可能犯法,參與者必須自我衡量能承受犯法所帶來的後果。




讀者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