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許誠品賣茶,不許開益販酒?

只許誠品賣茶,不許開益販酒?



今年5月5日《蘋果》日報專題報道香港獨立書店的經營苦況,當中提及以出售流行讀物為主的開益書店,近日因賣書所得收入無法支付開銷,被逼開「副線」賣食品和紅酒等,招徠別人批評「自甘墮落」。

書店營收一直下滑非香港特有,歐美發達國家一樣有同樣問題,只是香港的天價租金、相當不盛行的閱讀風氣加上三中商系統壟斷市場,令沒有雄厚財力的二樓小書店百上加斤而已。今天要辦一家像巴黎Shakespeare & Company,純粹以文會友的書店可謂天方夜譚,沒有副線收入,即使有特色加持,單靠賣書也難以應付各種開支。

書店賣酒賣茶開餐廳,何錯之有?不談定位「生活百貨」的誠品,開業超過10年的九龍塘又一城Page One,又不是有家Café嗎?偽文青蒲點Kubrick,更是明顯以書作旁邊戲院的點綴。但以上兩者,卻從不見有人批評是「掛羊頭賣狗肉」。沒有最離譜,進駐羅素街多年的「人民書店」,差不多10年前已比Starbucks先行一步,改賣咖啡品味,前幾年更索性兼營訂購奶粉並發送至全中國各地,是書店還是奶粉訂購站,兩者界線早已含糊不清。

話說回頭,這種「綜合式文化商業模式」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近一點的台北便有松山菸廠改裝的松山文創區,亦有華山1914文創園。前者由誠品翻新成書店加綜合式中產商場、戲院及旅館,後者特色店鋪與戲院散落於四周,到底當中有幾多與創作有關,與文化有關,或甚與「書本」有關,就相當值得討論。早前,隨柯文哲上任的新任台北市發展局長林州文便痛陳兩大文創區「假文創」,實際是大集團經營的商業項目,與文化毫無關係;連帶有民進黨議員亦發功開砲,甚有開始清算「文創園」掛羊頭賣狗肉之勢。

筆者不敢定論這種模式屬成功還是失敗,因為像誠品一樣的文化加生活概念,確實令好些人重投書店懷抱,在廣闊舒飾的空間「打書釘」。自己有時亦會在工餘或假期的時間,抽好一兩個小時「蒲書店」。只是,你問我為甚麼會有人批評開益「墜落」的時候,不其然會想起兩個字︰「虛偽。」是不是沒有精緻的擺設,沒有廣大的空間設計,沒有名牌效應,沒有悉心挑選的舶來品,書店賣副產品就是墜落?若出自「文化人」之口,又倒想問一下,當你看見Kubrick作為餐廳與戲院的裝飾,而旁邊的戲院又以藝術電影的海報吸引觀眾入場看《復仇者聯盟2》,這可是經營者的「墜落」嗎?

商家沒有絕對義務推廣文化;對他們來說用「文化」做招牌包裝更是「為何不可」的道理。只是,當「文化人」自我陶醉於精心設計的「文化品味生活消費撚」的概念時,又應否自我反省一下,你拿的那本書,看的那部戲,是為扮有型,還是作為自我傷為的一種呢?要是你有這麼多「墨水」,又何以批評樸素的二樓書店「墜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