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筆者的女神陳慧珊復出,演無綫新劇《女人俱樂部》,故事講述六個中學女生因爭執各散東西,直至中年因巧合而重逢,當中有人希望重拾友誼,有人想洗脫黑歷史,有人心結未解……
是不是很眼熟?被喻為無綫十年一遇神劇的《天與地》,便是以非常相似的背景開局。既然是神劇,當然有讓人模仿的理由。別誤會,筆者不想在此質疑《女》編劇的努力或水準,畢竟大家都知道,無綫的編劇橋段嚴重受制於高層人員,他們一句「多做一部《天與地》出來」,編劇便要依照高層的口味筆耕;即使想在劇中加入自己的元素,也只能適可而止,不能違背高層的要求。
然而,「多做一部《天與地》」是怎樣的一件事?《天》編劇周旭明編有早於1993首演的舞台劇《遇上1941的女孩》,先後獲得多個舞台劇獎項,亦被多次改編重演。在《遇》劇中,從現代香港穿越時空回到日本侵華時代的男主角阿平,因知道香港將會淪陷的事實,力勸同伴不要加入抗日行動,以免送死;但是當時的香港人拯救自己的決心堅定,堅持不坐以待斃,「只求命運讓我自己決定」(劇中歌曲《夢未央》歌詞)。當時周旭明的政治意識,已深種其所編的劇本之中。其後他參與編劇及編審劇本,令人至今印象深刻的《創世紀》、《先生貴姓》、《妙手仁心III》等,電影《富貴逼人》的劇本亦有他參與其中。直至2011年《天與地》人氣急升之前,周旭明已有近20年編劇經驗。
作品是一個創作人所有知識、經歷、立場、修養、鍛鍊成果的總和。要創作出《天與地》的劇本,除了基本的編劇能力外,更需要作者本身對社會有充足的認識、深刻的理解、有效的批判,並以適當的藝術技巧將內容融入劇情當中,不但不傷害反而加強其觀賞性。《女人俱樂部》編劇也許收到類似指示,要求劇中加入諷刺時弊的元素,於是出現了女角們因穿拖鞋被拒進入高級餐廳時,指出「林牧師也是穿著拖鞋拯救世人」,以及珍妮一角表示照顧中風的母親「比碼頭工人更辛苦」之類的突兀對白。(如果讀者發現筆者少舉了重要的例子,那是因為筆者現在才看到第二集。)
《天與地》的成功,不是單單因為舊友重聚的故事橋段、社會議題關鍵詞等表面特徵;依照這麼幾項標準想多寫一部,只能得其形而不得其神,結果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