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中學時期,幼稚得很,以為人說喇沙我說喇沙,往往能往臉上貼金。誰知一直只是自己不要臉,雖同為喇沙仔,但「喇沙」永遠是big brother,像在陸運會裡,你高呼“We are Lasallians”只是為他人添嫁衣,又或者自我感覺良好而已。但另一邊,喇沙仔又睇唔起St. Joe仔,St. Joe仔又有樣睇咁樣。
不過,喇沙兄弟卻常常把「喇沙精神」掛在口邊,表面上喇沙大家庭堅信「信德、熱忱、團結精神」;實質的差異是來自在文在理、在體在藝優於他人的優越感。這種就是財爺口中的「自豪感」的來源,是透過「競爭」而來的。一方面,喇沙兄弟在圈子內競爭;另一方面又與外人如男拔、皇仁等競爭。總之,喇沙精神,不死靈魂,諸如此類。
然而,現在年青人對政權的憤懣,不是因為大家討厭「競爭」。一開始,大家只是不滿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公正的制度。為何次次都係你喇沙仔分得最多?因為你贏在起跑線上?又或者,如在運動場上的例子一樣。因為你有錢有地位有資源,可以四出買人挖角,把傑出的運動員都收歸旗下,贏盡所有錦標?安慰自己時我們會嘆技不如人,但實情是我們不滿「地產霸權」、「貧富懸殊」的情況。
但到這幾年,喇沙會的兄弟察覺你不單止佔有資源,還因為你想一己獨佔,把本來屬於其他喇沙兄弟應當擁有的東西變賣給大陸人,甚至不惜媚共,毀掉香港種種制度,加速港中「溶合」。
財爺,什麼「本土」、「不本土」並非我們失去了喇沙仔的優越感。這種「弱肉強食」、「能者居之」的優越感我們這些平民喇沙會弟兄從來沒有,長大後亦不貪圖擁有。
我們香港人只想奪回最基本,且與生俱來的尊嚴,亦為「香港人管治香港」這理所當然的權利。而我之所以為「香港人」自豪,是因為香港社會大部分人都認同「生命」的寶貴,而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亦不是像香港政府般的專横獨裁。
簡單來講,please leave Hong Kong alone,明唔明?
曾俊華:《喇沙與我》節錄
每當我置身舊生圈子,無論是叫口號或唱校歌,都令我覺得喇沙仔對學校那股近乎狂熱的歸屬感,和近年流行的所謂「本土」意識有着不少共通之處,兩者都是對本身的身分、傳統和文化,有着強烈的感情和自豪感,這種情感,大至國家民族,小至一間學校,都會存在,亦不只限於所謂傳統名校。在喇沙圈子之中,這種感情和自豪感會轉化為一種正面的動力,推動每一代的喇吵仔願意為母校作出無私貢獻。我相信這一種感情和自豪感,同時存在於所有香港人之中,我們對香港深厚的情感,同樣可以團結成一股正面、具建設性的力量,推動香港變得更好,讓香港整體都能夠得益,而絕對不止於一種封閉式的、消極的、甚至是具破壞性的保護主義。
(圖片來源:曾俊華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