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前任數碼港「租務主任」楊偉雄擔任創新科技局長,幾句關於「再工業化」的話便露底,顯示這個局將成下一個政治大白象。
所謂的「再工業化」,不如讓筆者稍稍更改為「工業4.0」。「工業4.0」由德國政府提出,簡單講是工業全自動化。機械人技術不是存在已久嗎?對,「工業4.0」的重點則在於,利用現在所發展的互聯網(或甚物聯網),進一步將生產線連動,減少生產的資源浪費,提升產能,同時減少誤差確保產品質素。當中,又會應用到「大數據」(big data)協助運算,輔助生產者進行最正確的決策。
以往的機械人,以汽車製造工場為例,目的是提升工廠生產效率,或去達成以往人類做不了的工作。「工業4.0」之下,每台機器(或機械人)互相連網,互相溝通,交換生產所需的資訊(所需原材料、生產線產能、供應商資料、訂單內容及所需產量等),生產線的自動化與溝通,協助生產商將產能提升,滿足客戶需要。這樣,大致是「工業4.0」的基本概念。
但大前提是,「工業4.0」是提升既有製造業,沒有實質業務支持的話其實等於空話。香港的「再工業化」應該不是「工業4.0」吧?可能創新科技局會協助大埔工業區的食品製造工場會引入技術吧。
又從另一方向思考,「再工業化」可能是透過扶植初創企業,鼓勵不斷產品與服務的不斷創新。自董建華亂政以來,香港已天天在喊要搞創新,但為何久久不成事?當然,這裡涉及土地問題,租金絕對是阻礙初創企業的重要因素。
更進一步的是人心問題。所謂的「獅子山精神」強調「刻苦耐勞」,但不知不覺間,這種生活精神被置換概念,「刻苦耐勞」四字後加上「任勞任怨,捱個出頭天,打好份工,上車買樓換樓,成家立室」等等等等。香港主流打工作的夢想,在傳媒吹捧,政府主導下,變成以畢生積蓄換取樓房,用黃金歲月完成不可能的20年按揭供款。當然,我們絕對可批評這種香港人「冇夢想」,但現實是大家的確要為磚頭營營役役。政府說開發郊野公園解決住屋問題,但沒有人會天真相信罷,可預見的結果是出現更多更昂貴的私樓,製造更多更樓奴。
此外,因為香港沒有製造業,初創企業要製造硬件,就得向外尋求援助。結果是面向大陸,這正跟40年前香港製造業「前鋪後居」的布局一樣。即使創業的人多了,但最後得益的極可能是大陸,因為它消化了過剩的產能。創科局亦變成香港養大陸的另一條line。
軟體創新呢?其實香港一直有做,但面對大陸一班流氓網絡大企業,只要稍有發明便被活生生抄走,還有何「著數」可言?搞網購電貿?得益的極可能是像ASOS一樣的外國企業,或是已經成熟的淘寶。香港尚可能做到的,可能只得物流資進一化資訊科技化,但今天中國已不是「世界工廠」。
每逢講及平台創新,又涉及大量法律問題,以現在689只討好既有利益團體,忽略社會整體進步的管治思維,筆者實在看不見香港可有何作為。單是一個Uber已給你我深刻的教訓。
香港要搞創新科技,一方面要有心理準備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要從教育著手,配合各種政策,培養香港人的冒險精神。最後,要著力提升本地生活水平,吸納有用的人才,不是每天150個單程證的低產能新移民。
楊偉雄的「再工業化」是假大空;甚麼機械人取代老工人,是50年前,甚至200年前的概念。或者,香港人要用重金買下教訓,才明白創科局跟「創新」及「科技」完全沾不上邊。
(政府新聞處片段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