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博物館周三(8月24日)起舉行「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展出敦煌石窟瑰寶,帶領觀眾深入認識敦煌的文化與藝術。是次展覽展出50件展品,涵蓋北魏至明朝,歷時千載,包括文物、臨摹絹畫及複製洞窟。
敦煌石窟是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文化寶庫,石窟內保存了美輪美奐的壁畫和栩栩如生的塑像,呈現出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和生活面貌。今次是香港文化博物館繼2014年「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說不完的故事」展覽及2018年「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數碼敦煌—天上人間的故事」展覽後,第三度與敦煌研究院合作。雙方攜手策劃最新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敦煌—千載情緣的故事」展覽,透過敦煌文物、石窟壁畫、臨摹絹畫及榆林窟第25窟複製洞窟,結合歷史、藝術和科技的元素和運用藝術科技及多媒體技術,帶領觀眾重遊千年萬里以外的盛世敦煌。
重點展品包括以一比一比例在展廳內重塑的榆林窟第25窟複製洞窟,以及洞內精美絕倫的壁畫。建於中唐時期的榆林窟,在敦煌石窟群中規模僅次於莫高窟,其中榆林窟第25窟更是少數於吐蕃統治瓜州初期所開鑿的石窟,既保存了盛唐風韻,亦滲入吐蕃文化的新養分,壁畫構圖宏偉壯觀,畫功細膩、用色艷麗,在敦煌石窟中難得一見。另外,展出的莫高窟第148窟《藥師經變》、彩繪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及臨摹絹畫《十一面觀音被帽地藏菩薩十王圖》等亦是敦煌珍品。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策展團隊為是次展覽加入了不少藝術科技元素,團隊以沉浸式投影及數碼技術重新解讀出自莫高窟第17窟北宋的《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娓娓道出父母養育子女的艱辛,並宣導子女謹守孝道。展覽中的另一沉浸式展示「山水之間」則以美學角度剖析敦煌壁畫中山水之美及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相依共存。
展覽由8月24日至11月21日在沙田文林路一號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
圖示以沉浸式投影及數碼技術重新解讀北宋時期的《報父母恩重經變》絹畫
圖示展覽內的複製榆林窟第25窟,重塑洞窟內的中唐時期精美壁畫。
圖示《藥師經變》壁畫。
圖示彩繪大日如來佛鎏金銅頭像。
(政府新聞處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