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遭否決之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泛民?

政改遭否決之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泛民?



政改遭到否決,過程奇詭,花生遍地。建制派醜態盡現,港人尚可揶揄一下,但依然沒有慶祝的理由。雖然否決了假普選方案,但這不但並非進步,更非原地踏步,而是大大倒退,因為人大委員會的八三一決定,證實了港人三十多年來的民主訴求不被理會。墮進如此嚴峻的困局,三十多年來的民主論述一律宣告無用。從今以後,泛民是否仍然值得支持,就取決於他們能否接受新的論述,重新與社會接軌。

與此同時,雙非、新移民、走私客等問題,懸而未決。這些不是單純的民生問題,而是牽涉港中關係的憲制問題。港府刻意迴避港中談判,淡化一國兩制,實在有損香港利益。政改遭否決之後,香港民主論述轉型的大趨勢,是化被動為主動:釐清港中關係,香港本土利益行先,然後分清各自權責,消除兩地利益衝突。不論是大專生修改基本法的主張,還是陳雲提出闡明香港實然主權的做法,都是朝著這個方向走。

解決這些基本憲制問題,比起一人一票選特首更重要,因為港中矛盾不會因為香港實行民主而自動消失。即使明天一覺醒來突然出現了民主政府,人民仍須持續施壓,逼使政府解決問題。反之,若然香港失去相當的自主性,繼續被中國同化,那根本無法正常運作,更遑論實行民主政治了。因此,對於尚在爭民主階段的港人來說,當務之急是將港中關係上升至社會的政治議程,使香港成為一個適合實行民主政治的地方。這是個港中關係正常化的過程,也是對爭民主者的試煉。

要打破困局,就必須掃走那些缺乏反省、不願維護本土利益,繼而喪失代表港人資格的政客,即使是泛民也不例外。有人或會問:「若果泛民保不住否決方案的議席,投票時豈不是會輸給建制派?」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衡量清楚,究竟是保存一個殘廢的議會,還是徹底改變爭取民主的理念重要?我們有必要為了保留否決權,從而讓失敗者繼續作我們的代理人,扭曲我們的意志嗎?我不是鼓勵大家為了排斥泛民而故意排斥泛民,而是定下原則和要求,並逼令泛民回應局勢的轉變,否則選民便有必要狠下心腸,掃走害群之馬。

很多人之所以明知泛民「不完美」,但仍然含淚投票給他們,就是基於一種「兩害取其輕」的想法。不過,抱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忽略了有兩大問題。第一,在很多議題上,其實泛民可以比建制更有害。例如在新移民案和肖友懷事件中,泛民完全沒有站在港人的一方,而那些皆是關乎大是大非、生死存亡的憲制問題。第二,殘酷的事實是,若然只是讓敗局殘存的話,根本無助開闢出路,香港滅亡實屬遲早之事。

不難料到,泛民將以今次否決政改為例,再次重申他們在議會內抗爭的重要性。然而,泛民否決政改,是義之所在,也是其責任。我們不可忘記,今天香港被困,與泛民多年來空洞不實的民主論述有直接關係。 因此,泛民從今天起有一更大責任,就是痛改三十年來的論述過失,克服心理關口和政治禁忌,接受本土思潮下的民主論述。距離選舉的時間不多,要改變就趁早,否則「票債票償」時不要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