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膠想轉身?恐怕無咁易

左膠想轉身?恐怕無咁易



香港對不丹的世界盃外圍賽,香港球迷對中國國歌報以噓聲回禮。香港專業社運運動員曾浚英(金鷹)表示,噓聲代表不了什麼,令香港形象低落,應該用《海闊天空》來取代。言論隨即惹來大量人士轉載評論,一面倒地恥笑他的言論如何地無知可笑,評論就不轉載了,反正是常識到不用筆者花篇幅去論述。

值得評論的,是他的言論惹來無數批評後,他便表示「正言若反都唔識睇,永遠只有一個mode」。先不評論他是否遭到圍插後轉軚,假設他說的是事實,為何仍有這麼多人看不穿他的曲線?誠言,他的曲線還是玩得頗明顯的,基本上有一定網上讀文經驗的人也會分辨得到,但就連有十多年高登閱文資歷的筆者也慘遭中伏,一開始也是看不出來的,為什麼呢?

言論的傳播,除了看言論的意思、前文後理外,更需要看它有沒有被誇張性地無限放大了。一般而言,把言論不合理地誇張化以引起立論的荒謬,我們會稱之為正言若反,亦即「曲線」,著名文化評論人陶傑就是這類寫法的代表人物。

在網絡世界,我們不了解寫手是誰,我們自然就是按其文章的荒謬度來評定這文章是否「曲線」。這次的問題來源就是,金鷹的左膠形象太深入民心了,他以往為左膠同路人以類似的言論護短的例子多如恆河沙數,所以他的言論在旁人看來其荒謬性便打了一個大折扣,試想想同一段說話由陶傑說出其他人會有什麼反應便可知一二了。

理論上,正確的評論態度是不應因人而言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個人形象建立又的確會左右到傳訊的真確性。由此例可見,左膠的「膠」已是到達深入民心(最少在抗爭者心中)的地步了,就算他們想以本土化來個華麗轉身只怕也是事倍功半,在此告誡各位左膠,轉軚也要為自己以往的罪孽承認責任,否則只會落得如同金鷹的下場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