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沙中線 李浩然:應增加古蹟辦權力

保育沙中線 李浩然:應增加古蹟辦權力



近日香港的鐵路接二連三出現問題,除高鐵工程延誤,港鐵事故亦頻生。就連沙中線工程亦發現重要的宋代遺址,該遺址顯示宋代香港已有聚落,甚或可以彌補南宋末年,宋帝昺南下逃難的歷史空白。然而輿論卻認為政府與港鐵因為趕工緣故,沒有做好對古蹟的保護。為此本台節目《大香港早晨》訪問了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教授。

香港社會對考古認識不足


李教授認為,大眾不應將所有責任推給港鐵,皆因港鐵在處理這次事件上,反映香港社會,包括普羅市民、港鐵甚至是政府,都對考古的認識相當不足,而香港位於南方邊陲,與中國的歷史舞台相去甚遠,所以各方根本沒有預計進行工程時會發現古蹟。至於其他城市,例如羅馬或廣州,因為歷史上較為多紀錄,所以進行工程時都會預計隨時發現古蹟。慶幸港鐵是半公營機構,必須依據條例聘請專業考古人員監察工程,按程序將考古發現匯報政府,如果進行工程的是私人公司,則較多出現虛報、漏報的情況。

李教授又指出,責任也並不完全在於古物古蹟辦事處。原因在於古諮會和古蹟辦在政府架構之中,屬於較低微的執行機構(辦事處),沒有法律受權去追查負責工程者,有否破壞古蹟,只能被動地執行康文署的規定。縱使古蹟辦希望為保護古蹟做更多工作,也因為權力所限而力不從心。

雖然工程其間破壞古物、遺址屬於違法,甚至只是漏報、隱瞞古代文民的發現,已經構成刑事罪行,可是古蹟辦本身隸屬的康文署,本身亦只是一個管理康樂設施的機構,並沒有保育文物古蹟的職能。另一方面,古蹟辦亦隸屬於民政事務局,而該局只負責文化政策的推行,而不是負責工程及技術的發展局,因此古蹟辦、古諮會身份十分尷尬。

李教授認為解決方法,是增加古蹟辦的權力,甚至將古蹟辦升格為「署」(Department),架構置於發展局之下,與文物專員辦事處合併,令其更大的法定權力保護文物古蹟,使進行工程的公司服從法律的要求,也可以主動巡查各項工程有否違反相關規定。

將遺址隔離繼續工程


當被問及沙中線工程有否因為發現古物而完全停工時,李教授稱,發現遺址的區域不是核心部份,故未有出現更嚴重的事態。李教授指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多數工程承建商都會預料工程出現事故,因此都習慣隔離受影響區域繼續工程,使影響減到最輕。

有輿論批評港鐵公司將「歷史價值稍低」的古代遺物移除,只保留其中一部份價值較高的古蹟,李教授解釋,不同年代的遺物埋藏在不同的土層,然而公眾不理解這次被發現的古代遺物,屬於不同年代,考古工程必須先將年代較近(民國、清朝),即是將較接近地面的土層清除,才可以發掘年代最遠,歷史價值最高的宋代、元代遺址。

沙中線遺址比李鄭屋更具歷史意義


據其他歷史學者的講法,李教授指這是本港規模最大的考古發現。雖然遺址屬於宋代,年代不及李鄭屋漢墓古老,然而李鄭屋漢墓是獨立的遺跡,並無發現聚落,但是次發現的遺址卻似是一條村、一個鎮,有先民生活、文化的痕跡,因此對香港重構歷史,甚至重構自己的身份有莫大幫助。

李教授指,原址保留遺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樣才能夠憑環境證據,推敲文物的意義,理解完整歷史的脈絡,然而,今日沙中線工程的情況卻未必允許這種做法,故要考慮退而求其次,進行一次詳細的考古紀錄,將古物在遺址中發現的位置、狀態詳細記錄。這種搶救遺址的方法除了經常在香港使用,也受國際認可。

建議興建展覽館介紹考古


李教授建議,處理是次發現的遺址,最理想的做法是港鐵將工程稍作修改,一方面繼續興建沙中線,另一方面將影響工程的遺址作詳細紀錄。不影響工程或重要的遺址則可先用泥土埋起,以後興建展覽館,使公眾可以參觀考古挖掘的過程,使考古的過程成為一種表演。這種做法在外國亦見可行,希望香港可以參考。

延伸:
《大香港早晨》第40集:大陸名記者被屈偷睇國家機密/沙中線古蹟問題 (訪問:李浩然教授)/分析曾鈺成獨立論/巴西世界盃期望落空
http://www.passiontimes.hk/?view=prog85&ep=40